怀古

· 李涉
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 徒怀教化心,纡郁不能伸。 一遇知己言,万方始喧喧。 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尼父:指孔子,因其字仲尼,故称尼父。
  • 适鲁:去鲁国,孔子是鲁国人。
  • 倦迷津:疲倦于寻找渡口,比喻迷茫不知所措。
  • 教化:教育和感化。
  • 纡郁:心情郁结,不舒畅。
  • 知己言:得到理解和支持的言论。
  • 万方:四面八方,指各地。
  • 喧喧:形容声音嘈杂,这里指广泛传播。
  • 百王则:历代君王的法则。
  • 挹其源:汲取其源头,即学习其根本。

翻译

孔子尚未去鲁国时,屡次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他怀抱着教育和感化世人的心,但心情郁结,无法舒展。 一旦得到理解和支持的言论,四面八方就开始广泛传播。 至今历代君王的法则,无不学习其根本。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孔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教化之重要性的认识。诗中,“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描绘了孔子在未得志时的迷茫状态,而“徒怀教化心,纡郁不能伸”则进一步强调了孔子内心的教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后两句“一遇知己言,万方始喧喧。至今百王则,孰不挹其源”则展现了孔子思想一旦被理解和支持,便能广泛传播,并成为后世君王学习的典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及其教化思想的崇敬之情。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公元827年-公元835年)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1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