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三朅来
采药朅来药苗盛,药生只傍行人径。
世人重耳不重目,指似药苗心不足。
野客住山三十载,妻儿共寄浮云外。
小男学语便分别,已辩君臣知匹配。
都市广长开大铺,疾来求者多相误。
见说韩康旧姓名,识之不识先相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朅来:离去再来。
- 傍:靠近。
- 行人径:行人走的小路。
- 重耳不重目:重视听闻而不重视亲眼所见。
- 指似:指点。
- 野客:隐士。
- 寄:寄托。
- 浮云外:比喻遥远的地方。
- 学语:开始说话。
- 分别:辨别。
- 匹配:这里指识别。
- 广长:广阔。
- 铺:店铺。
- 韩康:东汉时期的名医,以卖药闻名。
- 识之不识:认识或不认识。
翻译
离去采药,药苗茂盛,药草生长在行人经过的小路旁。世人重视听闻而不重视亲眼所见,即使指点给他们看药苗,他们的心中仍不满足。隐士在山中居住了三十年,妻儿都寄托在遥远的地方。小男孩刚学会说话就能辨别事物,已经能够识别君臣关系。在都市中,广阔的店铺开张,急忙来求药的人常常误解。听说韩康的旧名,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一见到他都会先发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和他对世人的观察。诗中,隐士对世人的“重耳不重目”表示了批评,认为人们过于依赖听闻而忽视了亲眼所见的重要性。同时,诗中也展现了隐士家庭的和谐,以及小男孩的聪明才智。最后,通过对韩康的提及,反映了社会对名人的复杂态度,即使是对有贡献的人,也可能会因为误解而产生愤怒。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