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 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远信:远方的消息。
  • 双鲤:古代传递书信的象征,这里指书信。
  • 一阳生:指冬至,古人认为冬至是阳气初生的日子。
  • 尊前:在酒杯前,指饮酒时。
  • 辇下:指京城。
  • 姜被:姜太公的被子,比喻简陋的住宿条件。
  • 晏裘:晏子的皮衣,比喻衣服单薄。
  • 惆怅:形容心情失落、忧伤。

翻译

远方的消息初次依靠双鲤传去,我在他乡正逢冬至阳气初生。 在酒杯前怎能解开对家国的忧愁,只有在京城才能回忆起兄弟情深。 夜晚在旅馆中担忧着简陋的被褥冷,傍晚在江边感到寒意,觉得衣服单薄。 竹门被风吹过,心情依旧惆怅,仿佛听到松窗外的雪打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冬至日收到京城来信时的复杂情感。诗中,“远信初凭双鲤去”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消息的期盼,“他乡正遇一阳生”则巧妙地结合了冬至的节气,增添了诗的时令感。后句“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深刻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最后两句通过“竹门风过”和“疑是松窗雪打声”的描写,进一步以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魅力。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