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 杜牧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 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 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圣敬文思:指皇帝的圣明和文治。
  • 业太平:致力于国家的太平盛世。
  • 海寰:指整个世界。
  • 唱歌行:指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 洪河:指黄河,比喻国家的气势。
  • 泰华:指泰山和华山,比喻国家的稳固和强大。
  • :原意为猛兽的凶猛,这里形容国家的强大和不可侵犯。
  • 广德者强:有广泛德行的人或国家强大。
  • 朝万国:指各国来朝,表示国家的威望和影响力。
  • 用贤无敌:任用贤能之人,国家无敌。
  • 长城:比喻国家的坚固和安全。
  • 治安论:关于国家安定和治理的理论。
  • 安史:指安禄山和史思明,唐朝时期的叛乱领袖。
  • 弄兵:指挑起战争或叛乱。

翻译

皇帝圣明文治,致力于太平盛世,整个世界都在歌颂这和平的行进。秋天来临,国家的气势如同壮阔的黄河;霜降之后,国家的精神如同泰山和华山一样坚不可摧。有广泛德行的人或国家强大,各国都来朝拜;任用贤能之人,国家无敌,如同坚固的长城。如果君王能够领悟国家安定和治理的理论,那么像安禄山和史思明这样的人又怎敢挑起战争或叛乱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皇帝圣明和文治的赞美,展现了唐朝的强盛和太平盛世。诗中运用了黄河、泰山、华山等自然景观来比喻国家的强大和稳固,强调了广德和用贤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最后,诗人通过对治安论的提及,暗示了国家安定的重要性,以及贤能政治对于防止叛乱和战争的关键作用。整首诗语言雄浑,意境开阔,表达了对国家强盛和太平的深切向往。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