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禅心:指佛教徒修禅定时的心境。
- 疏慵:懒散,不勤奋。
- 诗客:诗人,指爱好写诗的人。
- 不厌重:不嫌多,表示对诗客的尊重和喜爱。
- 藤杖:用藤条制成的手杖。
- 碛雪:沙漠中的雪。碛(qì),指沙漠或沙石地。
- 玉鞭:用玉装饰的鞭子,这里指华贵的马鞭。
- 嵩峰:嵩山的高峰,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
- 古巷:古老的巷子。
- 城月:城中的月亮。
- 秋直:秋天值班。
- 清曹:清静的官署。
- 省钟:官署中的钟声。
- 禹凿:指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山川。
- 故山:故乡的山。
- 河声:河流的声音。
- 暗老:暗淡,衰老。
翻译
禅修的心境如同高卧不起,显得懒散不勤奋, 但每当诗客来访,我却从不嫌多,总是欢迎。 曾几何时,我携带着藤杖,在沙漠的雪地里丈量, 又或是挥舞着玉鞭,数过嵩山的一个个高峰。 夜晚,我躺在古巷中,对着城中的月亮入眠, 秋天,我在清静的官署值班,听着省中的钟声。 我渴望回到故乡的山中,但大禹开凿的故山还未得归, 河流的声音似乎也在暗淡中衰老,伴着两三棵松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修者的生活和心境。诗中,“禅心高卧似疏慵”展现了禅修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而“诗客经过不厌重”则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交流的开放和欢迎。后文通过“藤杖”、“玉鞭”等具象物品,以及“碛雪”、“嵩峰”等自然景观,勾勒出诗人游历四方的经历。结尾处,“禹凿故山归未得,河声暗老两三松”则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