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后二日承晓湘家门侄自东官携同门诸子佳什见寄因答四韵

马嘶寒籁乱云移,牢落秋怀祇自知。 一剑可存君子道,孤琴先托故人悲。 留都父老崇高尚,蓟北儿童事粉脂。 今日吟诗倍惆怅,相思犹惨别离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马嘶:马儿发出的声音。
  • 寒籁:寒冷的声音。
  • 牢落:孤独凄凉。
  • 祇:只有。
  • 一剑可存君子道:一把剑可以传承君子的道义。
  • 孤琴:独自的琴。
  • 故人:旧时的朋友。
  • 留都:留在京城。
  • 粉脂:妆饰。
  • 惆怅:忧愁。
  • 惨别离时:悲伤的分别时刻。

翻译

七夕过后的第二天,清晨承接了湘家门的侄子自东官带着同门的诸位学子来拜访。作为回应,写下了以下四句诗。

马儿的嘶鸣声中带着寒冷的气息,云彩飘移,孤独的心事只有自己明了。一把剑足以传承君子的道义,独自的琴已托付给旧时的朋友共同悲伤。留在京城的长者们仍然崇尚高尚的品德,而蓟北的儿童们却沉浸在妆饰的事务中。今天吟诗时倍感忧愁,相思之情仍然如同悲伤的分别时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后的一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之情。通过对马嘶、寒籁、一剑、孤琴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留都父老和蓟北儿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同境遇和价值取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李孙宸

明广东香山人,字伯襄。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教习庶吉士。崇祯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性孝友廉介。诗祖《三百篇》,书法祖魏晋,草篆隶楷皆工。有《建霞楼集》。 ► 12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