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炼师
若有羽人吹洞箫,拂手不拾松门樵。身披破褐笠一瓢,独携云雾通青霄。
幼曾逢人越岭椒,教袭造化为科条。坐致雷雨不终朝,罔两不习持斧烧。
其徒夸者长哓哓,时夏汗流金石焦。山川圭璧走乘轺,大巫结舌小巫娇。
但见空宇行肖翘,人谓萧师服神僚。胡不试手须人邀?师乃含思坐中宵。
谓患不御犹助妖,便以诚意答狎调。至期发号从不骄,闭户赤脚飞招摇。
白鬣倏忽朱鳞超,赤日卷上青天潮。四郊泠泠苏旱苗,列缺一去天迢遥。
喁噞曲士暂颜销,何须坎鼓更烦嚣?争以俎豆相呼招,谁知玄功坐不要?
师方敛手归云寮,卧听流水鸣朱桥。采诗观外给空谣,我负师约秋光凋。
昨莫败叶西风飘,相思无由警岑寥。我作此诗比钩雕,谁其和者以报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羽人:神话中的飞仙,这里指萧炼师。
- 洞箫:一种乐器,此处象征萧炼师的法力。
- 松门樵:指松树下的樵夫,这里表示萧炼师不屑于世俗之物。
- 破褐:破旧的粗布衣服。
- 笠一瓢:指简陋的生活用品。
- 云雾:象征神秘的法力或仙境。
- 岭椒:山岭上的小路。
-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和变化。
- 科条:法则,规律。
- 雷雨:象征萧炼师的法力能操控自然。
- 罔两:古代传说中的山精水怪。
- 哓哓:争辩声。
- 圭璧:古代玉器,这里指珍贵的礼物。
- 乘轺:古代的一种轻便马车。
- 大巫:高级巫师。
- 结舌:因惊讶或害怕而说不出话。
- 小巫:低级巫师。
- 肖翘:形容轻盈飞翔的样子。
- 神僚:指其他巫师或法师。
- 中宵:半夜。
- 狎调:轻佻的调戏。
- 招摇:形容动作迅速。
- 白鬣:白色的鬃毛,这里形容云雾。
- 朱鳞:红色的鳞片,这里形容火焰或光芒。
- 泠泠:清凉的样子。
- 列缺:闪电。
- 喁噞:形容水声或风声。
- 曲士:指普通百姓。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这里指祭祀。
- 玄功:深奥的法力。
- 云寮:云中的小屋,指萧炼师的居所。
- 采诗观:收集诗歌的地方。
- 空谣:空洞的歌谣。
- 负:违背。
- 秋光凋:秋天的景色凋零。
- 败叶:枯萎的叶子。
- 无由:无缘无故。
- 警岑寥:警觉而孤独。
- 钩雕:比喻诗歌的创作。
翻译
如果有羽人吹奏洞箫,他拂手不拾松树下的樵夫之物。身穿破旧的粗布衣服,手持一瓢简陋的生活用品,独自携带着云雾通向青霄。
他曾在山岭的小路上遇到人,教他们顺应自然的法则。坐着就能引来雷雨,不会持续到天明,山精水怪不会学习持斧烧火。
他的弟子中夸夸其谈者总是争辩不休,夏天时汗水如金石般焦热。山川间珍贵的礼物被送到轻便的马车上,高级巫师因惊讶而说不出话,低级巫师则显得娇气。
只见空中的小屋轻盈飞翔,人们说萧炼师服从其他法师。为何不尝试一下需要人邀请?萧炼师却在半夜中思考。
他说如果不抵抗就会助长邪恶,便以诚意回应轻佻的调戏。到了时候发号施令从不骄傲,闭门赤脚快速行动。
白鬃毛忽然变成红鳞片,红日卷起青天的潮水。四周清凉地苏醒了旱苗,闪电一去天际遥远。
水声或风声中,普通百姓的忧愁暂时消散,何需鼓声和喧嚣?人们争相以祭祀的方式呼唤,谁知道深奥的法力其实不需要?
萧炼师方才收手回到云中的小屋,卧听流水在红色桥上鸣响。收集诗歌的地方给空洞的歌谣,我违背了与萧炼师的约定,秋光凋零。
昨夜西风中枯萎的叶子飘落,无缘无故地警觉而孤独。我写下这首诗如钩雕,谁会和诗以回报萧炼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萧炼师神秘而超凡的形象,通过对其法力和行为的描述,展现了其超脱世俗、操控自然的能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元素和象征手法,如“羽人”、“洞箫”、“云雾”等,增强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想象力。同时,通过对萧炼师与其他巫师、弟子的对比,突出了其高超的法力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萧炼师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对其法力的赞美。
范梈
梈字亨父,一字德机,临江清江人。家贫早孤,刻苦为文章,人罕知者。年三十六,辞家北游,卖卜燕市。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出为岭海廉访司照磨,历转江西湖东,选充翰林应奉,改闽海道知事,移疾归。徙家新喻百丈山,天历二年,授湖南岭北廉访经历,亲老不赴。其明年以母丧哀毁卒,年五十九。德机癯然清寒,若不胜衣,而持身廉正。为文雄健,追慕先汉古诗,尤好为歌行,工近体,蔼然见忠臣孝子之情焉。吴文正尝以东汉诸君子拟之。人称文白先生。所著有《燕然稿》、《东方稿》、《海康稿》、《豫章稿》、《侯官稿》、《江夏稿》、《百丈稿》,总十二卷,揭曼硕序之。以为虞伯生称德机如唐临晋帖,则终未逼真。改评之曰:范德机诗如秋空行云,晴雷捲雨,纵横变化,出入无朕。又如空山道者,辟谷学仙。瘦骨崚嶒,神气自若。又如豪鹰掠野,独鹤叫群。四顾无人,一碧万里。差可彷佛耳。德机诗学庐陵,杨中伯允得其骨,郡人傅若金与砺得其神,皆有盛名于时。欧阳原功曰:宋东都时,黄太史号江西诗派。南渡后,杨廷秀好为新体。宋末,刘会孟出于庐陵,而诗又一变。我元延祐以来,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一去宋金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于是西江之士,亦各弃其旧习焉。盖以德机与曼硕为之倡也。
► 6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