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王良辅

· 姚燧
只闻官罢尚荆州,不谓相逢郢水秋。 如我避贤三退舍,与君为客一登楼。 人才妄自金鸣冶,世事从渠剑刻舟。 明日分携武昌去,应烦南梦到沧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郢水:指郢都(今湖北江陵)的河流,这里代指荆州地区。
  • 避贤:指避让贤能,这里指辞官或退隐。
  • 三退舍:三次退让,比喻多次退让或辞官。
  • 金鸣冶:比喻人才被埋没或不被重视。
  • 剑刻舟: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于成法,不知变通。
  • 武昌:今湖北武汉的一部分,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
  • 沧洲:指隐居的地方,常用来比喻远离尘嚣的幽静之地。

翻译

听说你虽然辞去了官职,但仍在荆州一带,没想到会在郢水的秋天与你相遇。 我像是为了避让贤能而三次辞官,与你作为客人一同登楼。 人才常常自视甚高,如同金在冶炼中鸣响,而世事却像剑刻舟那样拘泥不变。 明天我们将分别前往武昌,希望你能梦到那遥远的沧洲,那隐居的理想之地。

赏析

这首诗是姚燧在元代写给友人王良辅的别诗。诗中,姚燧表达了对友人辞官后仍留在荆州的惊讶,以及自己多次辞官的感慨。通过“金鸣冶”和“剑刻舟”的比喻,诗人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和世事的僵化。最后,诗人希望友人能在梦中到达那理想的隐居之地“沧洲”,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时世的不满和对友情的珍视。

姚燧

姚燧

元洛阳人,字端甫,号牧庵。姚枢侄。早年丧父,由伯父姚枢抚养。为许衡弟子。初以荐为秦王府文学。武宗至大间历官至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为文闳肆该洽,有西汉风。卒谥文。有《牧庵集》。 ► 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