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舂词

儿为王,母为囚,旦舂莫舂无时休。天高地厚日月流,母苦不得从儿游。 汉家谋臣张留侯,老人立致商山头。君王轻信羽翼愁,十年身后知安刘。 髡钳之人何以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旦舂:早晨舂米。舂(chōng),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 莫舂:晚上舂米。莫(mù),古同“暮”,傍晚。
  • 张留侯:指张良,汉初的谋臣,封留侯。
  • 商山头:商山,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张良曾隐居于此。
  • 髡钳:古代刑罚,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髡(kūn),剃发;钳(qián),用铁圈束颈。

翻译

儿子做了王,母亲却成了囚徒,从早到晚不停地舂米,没有休息的时候。天高地厚,日月如梭,母亲受苦,不能与儿子一同游玩。 汉家的谋臣张良,被称为留侯,他曾隐居在商山之巅。君王轻信谗言,心生忧愁,十年之后才知道谁能安定汉朝。 那些被剃发束颈的囚徒,又怎能留下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儿子的荣耀与母亲的苦难,深刻揭示了权力与亲情之间的矛盾。诗中“旦舂莫舂无时休”描绘了母亲无尽的劳苦,与“儿为王”形成鲜明对比。后文提及张良的智谋与君王的轻信,暗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结尾的“髡钳之人何以留”则是对那些无辜受罚者的同情,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杨维桢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