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鸩

蕲州鬼,鬼来恶,蕲州鸩,鸩何凶。声如万腰鼓,百鸟不敢鸣。 委地一片羽,百草不敢生。如何崇家栅养相夸矜。 司隶忽上奏,焚灭不留形。秋官司天法,杀物自有刑。 啧啧驱我嫉,鳻鳻劝我耕。天何生尔毒,毒作人中兵。 我愿天悔祸,仁凤下虞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磔(zhé):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
  • 鸩(zhèn):传说中的一种有毒的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可以毒死人。
  • 蕲(qí)州:地名,今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 腰鼓: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腰,故名。
  • 司隶:古代官名,负责监察。
  • 秋官:古代官名,掌管刑法。
  • 鳻鳻(fān fān):鸟鸣声,这里指劝耕的声音。
  • 悔祸:后悔造成的祸害。
  • 虞廷:古代传说中的虞舜的朝廷,这里指理想中的仁政时代。

翻译

蕲州的鬼,鬼来时凶恶,蕲州的鸩,为何如此凶猛。它的叫声如同万鼓齐鸣,使得百鸟都不敢鸣叫。它的羽毛落在地上,百草都不敢生长。为何还有人夸耀养这种危险的鸟。

当监察官上奏此事,它们被焚烧毁灭,不留任何形迹。掌管刑法的官员执行天法,杀戮有害之物自有其刑罚。那啧啧的鸟鸣声驱使我嫉恶如仇,而鳻鳻的鸟鸣声则劝我勤于耕作。

天为何生出你这般毒物,你的毒性如同人间兵器。我愿天能后悔所造成的祸害,让仁慈的风从虞舜的朝廷吹下。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蕲州鸩的凶猛和毒性,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对恶势力的憎恶和对仁政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如将鸩的叫声比作万鼓齐鸣,其羽毛落地则百草不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鸩的可怕。后文则通过司隶和秋官的行动,表达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天降仁政的深切期望,体现了其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秩序的追求。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