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京口江望金山寺

宝筏京江渡,灵峰旦鹫来。 惊涛潆石下,飞塔荡空回。 水面分天堑,波心结蜃台。 潮声驱梵铎,海势涤嚣埃。 吼浪蛟龙息,寻巢鹘隼猜。 六朝悲散漫,万劫仰崔嵬。 击楫频年误,迷津此日开。 临观虽未暇,心赏已悠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宝筏:佛教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
  • 京江:指长江流经南京的一段。
  • 灵峰:指金山寺所在的山峰,比喻其神圣。
  • 旦鹫:指佛教中的神鸟,比喻金山寺的庄严。
  • 潆石:水流环绕石头。
  • 飞塔:高耸的塔,形容塔高且壮观。
  • 天堑:天然的大沟,比喻长江的宽阔。
  • 蜃台: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景象。
  • 梵铎:佛教寺庙中的钟声。
  • 嚣埃:尘世的纷扰。
  • 吼浪:形容波浪声大。
  • 鹘隼:猛禽,比喻凶猛。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
  • 万劫:佛教用语,指极长的时间。
  • 崔嵬:高大雄伟。
  • 击楫:划船,比喻努力前行。
  • 迷津:迷失方向的河流,比喻人生的困惑。
  • 心赏:内心的欣赏。

翻译

佛法如宝筏,渡过京江,灵峰如旦鹫降临。惊涛环绕石下,高塔在空中回旋。水面分开天堑,波心构筑蜃楼。潮声驱散梵钟,海势洗净尘嚣。浪吼使蛟龙息声,寻巢的鹘隼猜疑。六朝的悲歌散漫,万劫中仰望高耸。多年来误了划船,今日迷津得以开悟。虽未暇临观,心已悠然欣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渡江时远望金山寺的壮观景象,通过佛教意象和自然景观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和自然美景的敬畏与欣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宝筏”、“灵峰”、“飞塔”等,展现了金山寺的庄严与神圣。同时,通过对“六朝”、“万劫”等历史和时间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区大枢

区大枢,字用环,一字元宰。高明人。益长子。明神宗万历元年(一五七三)举人。谒选得郡丞,不就。晚年令安远,转岳州通判。数月卒于官。有《振雅堂》、《廉江》、《岳阳》稿。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七、清光绪《高明县志》卷一三有传。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