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古十四首

· 陈第
楚昭达理,曷罹丧殃。 股肱谗慝,令尹子常。 贼虐邓宛,夺民之良。 蔡以裘佩,唐以纮骦。 三年淹恤,宠赂莫章。 柏举战败,于郑遁藏。 曷磔其体,曷斧其吭。 斯人逃罪,国无纪纲。 所贵哲后,区别奸良。 瓦也是庸,何怪奔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hé):何,为什么。
  • (lí):遭遇,遭受。
  •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 谗慝(chán tè):谗邪,指说坏话和用花言巧语巴结人的人。
  • 令尹: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
  • 贼虐:残害。
  • 邓宛:人名,可能是被害者的名字。
  • 纮骦(hóng shuāng):古代传说中的神马。
  • 淹恤:久遭忧患。
  • 宠赂:因宠爱而给予的贿赂。
  • 莫章:不显明,不显著。
  • 柏举:地名,古代战场。
  • 遁藏:逃避,躲藏。
  • 曷磔(hé zhé):为何分裂。
  • 斧其吭(háng):用斧头砍其喉咙。
  • 哲后:贤明的君主。
  • 区别:区分,辨别。
  • :此处可能指瓦解,崩溃。
  • :平庸,无能。

翻译

楚昭王通达事理,为何遭受灾祸?左右辅佐的大臣中有人谗邪,令尹子常也参与其中。他们残害了邓宛,夺取了百姓的良善。蔡国因裘佩而受宠,唐国因纮骦而得利。楚昭王三年久遭忧患,因宠爱而给予的贿赂不显明。在柏举之战中被打败,逃到郑国躲藏。为何要分裂他的身体,用斧头砍他的喉咙?这个人逃脱了罪责,国家就没有了法纪。贤明的君主所贵重的是,能够区分奸邪与良善。国家瓦解也是因为平庸,难怪会走向灭亡。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楚昭王的故事,揭示了国家衰败的原因在于奸邪当道、良善被夺、法纪废弛。诗中对楚昭王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对那些谗邪之臣和无能的君主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通过对比贤明君主与平庸君主的不同,强调了明辨是非、区分奸良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陈第

明福建连江人,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万历时以诸生从军,俞大猷召致幕下,教以兵法。官至游击将军,居蓟镇十年。大猷死,戚继光罢。见事不可为,致仕归,仍为老书生。第精音韵训诂。所居世善堂,藏书极富。尝游五岳两粤,有《寄心集》、《五岳两粤游草》、《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等。 ► 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