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资福寺至华首台道中复次前韵

一片烟光露正浓,秋衣沾湿两三重。 芒鞋此地曾飞燕,竹杖何年更化龙。 隔县尚看云母洞,到山先认老人峰。 旧游渐喜僧房近,溪水琅琅不辨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芒鞋:用芒草编织的鞋,古代贫民所穿。
  • 竹杖:用竹子制成的手杖。
  • 云母洞:含有云母矿物的洞穴,云母是一种矿物,常用于装饰和工业用途。
  • 老人峰:山峰名,因其形状似老人而得名。
  • 琅琅:形容水声清脆。

翻译

一片朦胧的雾气中露水正浓,秋天的衣裳被露水打湿了好几层。 这里曾有燕子飞过穿着芒鞋的脚边,竹杖不知何时能像传说中那样化作龙。 隔着县界还能看到那云母闪烁的洞穴,到了山中首先要辨认那形似老人的山峰。 旧日的游历渐渐喜欢上这靠近僧房的景色,溪水潺潺,清脆得让人分不清是钟声还是水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清晨离开资福寺前往华首台途中的景色与感受。诗中,“一片烟光露正浓”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湿润的秋晨氛围。后文通过对芒鞋、竹杖的描写,以及对云母洞、老人峰的提及,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与神秘传说。结尾处的“溪水琅琅不辨钟”则巧妙地将自然之声与寺庙钟声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和谐共存的感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旅途景色的深切感受与对自然、宗教的敬畏之情。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