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罗若庵

眉须如画马征南,虽是闻声意已深。 旌节一移沧海上,风流犹系县人心。 珠官古郡通鹑尾,铜柱高标隔象林。 身作长城无一事,东风铃阁想高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眉须如画:形容人的眉毛和胡须长得非常漂亮,如同精心画出来的一样。
  • 马征南:指马援,东汉初年的名将,曾南征,这里用来比喻罗若庵的英勇和威武。
  • 闻声:听到消息或名声。
  • 旌节:古代用来表示身份和权力的标志,如旗帜和符节。
  • 风流:这里指罗若庵的才华和风采。
  • 县人心:指罗若庵在当地人心中的影响和地位。
  • 珠官古郡:指古代的郡县,这里可能特指某个以珍珠闻名的地区。
  • 鹑尾:古代星宿名,这里可能指某个地理位置。
  • 铜柱:古代用来标记边界或重要地点的柱子。
  • 象林: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点。
  • 长城:比喻罗若庵的才能和地位,如同国家的屏障。
  • 铃阁:古代官署中悬挂铃铛的阁楼,这里指罗若庵的工作地点。

翻译

你的眉须如同精心画出的马援般英俊,即使只是听到你的名声,也已深深感受到你的风采。 你的旌节一旦移动到沧海之上,你的风流才华仍然牵动着县人的心。 古老的珠官郡与鹑尾星宿相通,高耸的铜柱隔开了象林之地。 你身负重任,如同长城一般守护着国家,无事之时,在东风吹拂的铃阁中,想必你正在高声吟咏。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罗若庵的英俊外貌、卓越才华和崇高地位。通过比喻和描绘,诗人将罗若庵的形象与历史上的英雄马援相提并论,展现了他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地理和星宿的元素,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罗若庵的深深敬仰和赞美。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