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投洲寺

暝色投沙界,幽香入梵林。 夕流含砌转,寒叶下阶深。 借榻邻山狖,张灯散渚禽。 不须谈出世,虚寂长禅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暝色:暮色,傍晚的天色。
  • 沙界:佛教用语,指世界,因为世界如沙粒般众多。
  • 梵林:指寺庙周围的树林,因寺庙常与佛教相关,故称“梵林”。
  • 夕流:傍晚的流水。
  • :台阶。
  • 寒叶:秋天的落叶。
  • 阶深:台阶的深处。
  • 借榻:借宿。
  • 邻山狖:狖(yòu),一种长尾猿。邻山狖指山中的猿猴。
  • 张灯:点亮灯火。
  • 渚禽:水边的鸟。
  • 出世:佛教用语,指超脱世俗,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 虚寂:空虚寂静,指内心的宁静状态。
  • 长禅心:长期保持的禅定心态。

翻译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沙界中的寺庙,幽香随风飘入梵林。傍晚的流水在台阶旁缓缓流动,秋天的落叶深深地覆盖着阶梯。我借宿于此,听到邻山的猿猴声,点亮灯火,水边的鸟儿也各自归巢。无需多谈超脱世俗之事,内心的空虚寂静就是长久的禅定心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投宿寺庙的静谧景象。通过“暝色”、“夕流”、“寒叶”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中“借榻邻山狖,张灯散渚禽”一句,既表现了寺庙的宁静,又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融入。结尾的“不须谈出世,虚寂长禅心”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平和状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