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孔樵岚入都

西北方阻饥,东南荷戈戟。 斯民独何辜,上天无乃虐。 嗷嗷鸿在野,往往人相食。 犹闻冻馁馀,未免多求索。 岂无有心人,付之长太息。 子抱经世具,慷慨足智略。 虽云在下位,自待良不薄。 修途八千里,耳目亲所历。 何以献彤庭,苍生望膏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阻饥:阻,阻碍;饥,饥饿。指因战乱或灾害而导致的饥荒。
  • 荷戈戟:荷,扛;戈戟,古代兵器。指战士扛着武器。
  • 斯民:这些百姓。
  • :罪过。
  • 鸿在野:鸿,大雁;在野,在野外。比喻百姓流离失所。
  • 冻馁:冻,寒冷;馁,饥饿。指寒冷和饥饿。
  • 太息:叹息。
  • 经世具:经世,治理国家;具,才能。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 慷慨:情绪激昂。
  • 在下位:指地位低微。
  • 修途:长途,远路。
  • 彤庭:指皇宫。
  • 膏泽:恩泽,恩惠。

翻译

西北地区正遭受饥荒,东南方向则有战士扛着武器。这些百姓有何罪过,上天难道不是太残酷了吗?像大雁一样流离失所的百姓在野外哀鸣,甚至有人相互残食。尽管如此,他们还在忍受着寒冷和饥饿,不得不四处求索。难道没有有志之士,只能为此长叹吗?你怀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情绪激昂且足智多谋。虽然地位低微,但你自视甚高。你将踏上八千里的长途,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你将以何等的方式向皇宫献策,百姓们正期待着你的恩泽。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末社会的悲惨景象,通过对比西北的饥荒和东南的战乱,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中,“嗷嗷鸿在野,往往人相食”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百姓的悲惨境遇。后文通过对主人公孔樵岚的赞美,寄托了对有志之士能够拯救苍生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关注和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