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枣强县

· 王冕
我生值数奇,长年但奔走。 风霜苦侵凌,焉得不白首? 前日东阿城,龌龊浑鸡狗。 今朝枣强县,蹐局随人后。 凄凉有谁知,辛苦只自受。 解冻燎枯槁,屏寒贳黄酒。 驱奴问程途,炊粮借刁斗。 休言美其味,且自精其口。 腻垢不能去,面貌殊觉厚。 登顿过村落,不复论妍丑。 或遇短发妪,或见长眉叟。 指点向人言,此地荒凉久。 东住河西使,西古太原守。 高楼对甲第,过眼成林薮。 更有好坟墓,亦复为田亩。 富贵生灭沤,祸福翻覆手。 彼时与此时,视吾何所有? 我听老叟言,感慨欲吐呕。 却羡陶渊明,归纳种杨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值数奇(jī):遭遇不好。 值,遇到; 数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2. 龌龊(wò chuò):这里形容环境杂乱、肮脏,社会风气不好。
  3. 蹐局(jí jú):形容小心谨慎、局促不安的样子。
  4. 屏寒:抵御寒冷。
  5. 贳(shì):赊欠。
  6.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里敲击巡更 。
  7. 登顿:指行路上上下下、艰难行走的样子 。
  8. 沤(ōu):水泡。这里“生灭沤”意思是像水泡一样生灭无常。

翻译

我这一生命运不好,多年来只是四处奔波。风霜无情地侵袭着我,怎么能不头发变白呢?前些日子在东阿城,那里杂乱得如同鸡狗聚居之地。今日来到枣强县,我小心翼翼、局促不安地跟在别人身后。内心的凄凉有谁能知道呢,所受的辛苦也只能自己承受。天气解冻,我点火烘烤着干枯的身躯,为了抵御寒冷,赊来一些黄酒。驱使仆人询问前行的路途,借军中的刁斗烧火做饭。不要说饭菜味道美好,暂且填饱肚子罢了。身上的污垢无法洗去,感觉面容愈发浑浊。一路艰难地走过村落,再也无暇去分辨景色的美丑。有时遇到头发短的老妇人,有时碰到长眉毛的老翁。他们指着周围向人说道,这片地方已经荒凉很久了。东边曾住着河西节度使,西边过去有太原太守。曾经的高楼大厦与豪门宅第,如今转眼间已成为荒林草泽。还有那些豪华的坟墓,也都变成了耕田。富贵就像水泡一样生灭无常,祸与福在手掌间瞬间翻转。那时与现在相比,看看我又拥有什么呢?我听了老翁的话,心中感慨万分,几乎要呕吐出来。此时却羡慕起陶渊明来,能归隐田园去种植杨柳。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他四处奔波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开篇感慨自己命运不佳,终年劳累,尽显生活的无奈。在描写旅程中的不同地方时,如东阿城的“龌龊”和枣强县的“蹐局”,生动地展现了现实环境的恶劣和社会的复杂。诗人对旅途艰苦的细致叙述,像是借刁斗炊粮、难以洗漱等细节,刻画出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

通过描写村落的荒凉,以及富贵之地变为荒林、坟墓化作田亩,深刻地揭示了世事无常、富贵短暂的现实。诗中引用老叟的话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沧桑感。最后诗人表达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羡慕,显示出他对这种充满苦难、变幻无常的世俗生活的厌倦,渴望能像陶渊明一样寻得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旅途见闻,对人生、命运、富贵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

王冕

王冕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他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王冕诗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1]在小学课文《少年王冕》里写到,他总是把好的留给母亲,由此看出他也是一个孝子。后来王冕为躲避朝廷征聘,隐居会稽山中,得病去世。 ► 7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