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 其八

门外苍茫势,神龙且寄髯。 困方嗟褐短,人岂藉泉廉。 善爱知珍鼎,需调用作盐。 呈身原不惯,应合与时潜。
拼音

所属合集

#十一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隩(ào)草:隩,可指水涯弯曲处。这里“隩草”具体含义不太明确,可能与作者身处的某个叫“隩”相关地方的作品,或带有一种僻远之处所作诗文之意 。
  • **戊戌:这里指清朝顺治十五年(1654 年),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年份。
  • **仲冬: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
  • **和韵:依照别人诗词的用韵做诗词。
  • ****且寄髯(rán)**:暂且寄托。髯,原指两腮的胡子,这里“寄髯”意暂且安身、寄托自身,有一种暂居、依托的感觉。
  • **褐(hè)短:褐指粗布衣服,褐短就是衣服破旧短小,形容生活困苦。
  • **藉(jiè)泉廉:藉,凭借。泉廉,此处“泉”可能是某种隐喻,或隐指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等,“廉”可理解为清廉的名声,整句意思可能是人们难道是凭借清高(这里“泉廉”具体指代需要结合更多背景理解)而生存吗?
  • **珍鼎:珍贵的鼎,这里“鼎”可能象征着名贵、重要的物资等。
  • **需调用作盐:调,调配;盐,在古代是重要的调味品和战略物资,这里可能是说有某种物资或能力需要被调配使用如同盐对于烹饪的重要性。
  • **呈身:展现自己、显露自身。

翻译

门外是一片苍茫的景象,就连神龙也只能暂且寄托在此处。我正困于生活中,不禁感叹身上破旧的粗布衣服太过短小。人们生存哪儿仅仅是依靠所谓的清廉名声呢?那些美好的、珍贵的事物(就像鼎一样)应该被珍惜爱护,有才能的人需要被调配任用,就像盐对菜肴的调配是必不可少的。我原本就不习惯自我显露去迎合世事,看来还是应该顺应时势潜伏隐退。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沈光文复杂的心境与思考。开篇“门外苍茫势,神龙且寄髯”描绘出一种宏大而迷茫的氛围,以神龙尚需暂且寄托,暗示自己身处困境,有一种壮志难酬却又不得不暂且安身的无奈感。“困方嗟褐短”直白地表达了生活的困窘,而“人岂藉泉廉”一句则引发关于生存之道与品德操守关系的思考,展现作者对现实中生存复杂状况的困惑。

诗的后半部分“善爱知珍鼎,需调用作盐”,运用比喻手法,以“珍鼎”和“盐”来表达对珍贵事物的珍视与对才能发挥的渴望,体现作者希望自身才能能得以施展却又不得的矛盾。最后“呈身原不惯,应合与时潜”表明作者不愿随波逐流,迎合世事的态度,选择顺从时势潜伏起来,又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清高交织的复杂情感。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含蓄,意境苍茫悠远,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运不济中作者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

沈光文

沈光文,郑克塽具表归降。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其诗文散见于方志,台湾诗文总集,以及笔记杂纂,如连横《台湾诗荟》、陈汉光《台湾诗录》。至于别集之辑录,则有宁波同乡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以及龚显宗主编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兹以目前所见,最早收录沈光文诗作的清代方志艺文志为底本,并参校下列诸本:《台湾诗荟》、《台湾诗乘》、《台湾诗录》、《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参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台北:宁波同乡会,1977;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新营:台南县文化中心,1998。〗(江宝钗撰) ► 1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