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嶙峋(lín xún):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这里指妙应寺殿宇高耸突出的样子。
- 披云:拨开云层,此处表示身处高处,如同拨开云雾之感,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也表示兴致极高,冲破了云雾般的阻碍,兴味愈发浓厚。
- 布金地:原指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地方,据说佛说法时,地面呈现出如黄金铺地的景象。这里借指妙应寺内的地面,暗示寺内如同圣地一般。
- 雨花人: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落花如雨 ,所以称讲经者为雨花人,后常用来代指高僧大德。此处指昔日寺中讲经说法的高僧。
- 龙:在传统文化中,龙常与水相关,这里说湖近龙时出,想象寺庙附近的湖水中有龙出没,增添神秘色彩。
- 岩空:岩石空洞,这里描绘寺庙周边的环境。
- 鸽自驯:鸽子自然驯服,显示出寺庙环境的宁静祥和,动物与人和谐相处。
- 磬(qìng)声:寺庙里敲击石磬发出的声音,是寺庙的一种标志性声音,往往带有悠远、宁静的氛围。
- 浩劫:本指极漫长的时间,后引申为大灾难。这里“浩劫殊无极”表示世间的苦难似乎没有尽头。
- 浮生:指人生。古人认为人生短暂、虚幻,如在水面漂浮。
- 会有因:强调人生种种遭遇是有因果缘由的。
- 可怜:可叹、可悲。
- 老风尘:在尘世中逐渐老去,这里体现出诗人在世间历经奔波、疲惫的心境 。
翻译
妙应寺的殿宇独自高耸,像是冲破了云霄,让我的兴致愈发浓厚新鲜。再次来到这曾经佛光照耀如黄金铺就的圣地,却不见昔日那位能让落花如雨般讲经说法的高僧。寺庙靠近湖泊,时常仿佛有龙从湖中出现;岩石空洞之处,鸽子自由自在地栖息,显得十分驯服。正值正午时分,寺庙中的磬声在山间回荡,一路上的草色依旧带着春天般的生机。世间的苦难似乎没有尽头,而人生种种遭遇都有因果缘由。可叹我这身心疲惫的游客,只能在尘世中无奈地渐渐老去。
赏析
这首诗围绕妙应寺,展现了一幅富有禅意又饱含身世感慨的画卷。首联描绘寺宇的高耸和诗人重临此地的兴致,起笔不凡,既点明了寺庙的雄伟,又奠定了一种略带超脱与兴奋的情感基调。颔联通过“布金地”与“雨花人”的今昔对比,以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不见高僧,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岁月变迁的沧桑感。颈联写湖龙、岩鸽,将自然景象与神秘氛围相融合,动静结合,一方面是以龙的神秘增添寺庙的庄严,另一方面以温顺的鸽子刻画环境的祥和宁静。“磬声山正午,草色路犹春” 两句,视听结合,磬声回荡于山间的中午寂静时分,路上草色又充满生机,营造出一种静谧且充满生机的画面,给人以深远的禅意和宁静之感。尾联从眼前寺庙之景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浩劫”与“浮生”,将个人身世置于漫长无尽的时间和世事无常之中,发出“可怜倦游客,空自老风尘”的悲叹,抒发了诗人在尘世中历经艰辛、疲惫不堪,却又无奈老去的深沉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由景入情,在描写寺庙景观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人生感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世间苦难的深沉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