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夫人书

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见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横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乱。平生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绝。去年江东储贰诞生,名官封典俱有,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亦先朝命妇也。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外书奉秦篆细君。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注释

结缡:结婚。 外家:娘家。 同气连枝:语出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连枝,常用以比喻兄弟关系。 百六:古人认为百六阳九为厄运。 茕茕(qióng):没有兄弟,孤独。 储贰:太子。 封典:封建王朝给予臣子或其祖先以爵位名号的典礼。 命妇:受有封号的妇女。 秦篆:作者的妻子钱秦篆。细君:代称妻子。

该文选自《夏完淳集》。这是夏完淳就义前夕写给妻子的遗书,信中称赞了妻子深明大义、贤淑和孝的品德,为自己“不得不死”而累及妻子无处托身深表歉疚和牵挂。全文以泪写成,表达了作者与妻子不忍决别,欲言难言的痛苦心情。令人读此信,也为之泪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缡(lí):古代嫁女的一种仪式。女子临嫁,母亲给她结上佩巾,后即以“结缡”指结婚。
  • 德曜齐眉:“德曜”,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的字。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这里借指夫妻相敬。
  • 所难:难以做到的。
  • 聊赖:依靠,寄托。
  • 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 隔肤行路:如同路人,形容关系疏远。
  • 二九:指女子十八岁。
  • :遭遇。
  • 百六之会:指厄运。古代术数家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有旱灾九年,称为“百六阳九”。泛指灾难年头。
  • 茕茕(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
  • :任凭。
  • 细君: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为妻子的通称。

翻译

我们结婚才三个月,就遭遇了重大的变故,致使你只能依靠我家的外戚。但你从来没有因为我家的兴衰,而流露出任何不满或抱怨的神色。即使是像孟光那样与梁鸿举案齐眉的贤妻,恐怕都难以和你相提并论;你的贤良淑德、孝敬长辈,实在是自古以来都很难得。

不幸到如今,我又不得不赴死;而我死之后,你又不得不活下去。家中上有两位慈祥的老人,下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养老育幼的责任,托付给谁呢?然而劝你活下去,可往后的日子又有什么依靠和意义呢!我们的家园已经荒芜,如同被蔓草和荒烟笼罩;曾经亲近的兄弟姐妹,如今也已形同陌路。你这般年轻就要遭遇丧偶之痛,才刚刚十八岁;社会动荡不安,又正逢厄运连连。孤零零的你,生存的希望和乐趣都已殆尽。

唉,说到这里,我肝肠寸断,拿着笔心里满是酸楚,对着纸张泪如雨下。想要写些什么,却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想要说些什么,却有万般苦衷难以吐露。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我的心绪已经乱成一团。平日里为别人出谋划策条理清晰,可如今为夫人你考虑今后的日子,却如乱丝积麻一般理不出头绪。我死后的事情,一切都任凭你决定了,我实在说不出一句话来!搁下笔几乎要悲痛欲绝。去年江东太子诞生,该有的封官、典礼都有,然而我却没能等到那一天。夫人啊,夫人!你也是前朝受封诰的命妇。是我拖累了你,是我耽误了你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唉,你见到这封信就如同见到我吧!另外敬呈秦篆爱妻。

赏析

这是夏完淳写给妻子的绝笔信,情感真挚悲痛,令人动容。信中开篇追忆婚后变故,称赞妻子的贤淑孝顺,凸显夫妻感情深厚。接着直面自己不得不死的现实,又担忧妻子未来生存之艰难,细腻地描绘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对家庭破败、人情淡薄的描述,饱含着对世态炎凉的愤懑。文中多次悲叹“吾死矣”“肝肠寸断”等,将生命将尽时对妻子的愧疚、眷恋、牵挂等复杂情感宣泄而出。夏完淳以简洁而深沉的文字,勾画出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展现出一个心怀大义却割舍不下亲情爱人的铮铮铁骨的柔情一面,整封信情感真挚沉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夏完淳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