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禅室解嘲

久慕陶公卧北窗,还从马祖吸西江。 扫愁那用千金帚,折幔惟瞻七宝幢。 日晏捲帘延叠嶂,雨晴欹枕听流淙。 周妻何肉俱无累,祗有诗魔老未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逃禅室:指隐居修禅的地方。
  • 陶公: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隐士、诗人。
  • 卧北窗:陶渊明有“卧北窗下,自谓羲皇上人”的诗句,形容其隐居生活的闲适。
  • 马祖:唐代著名禅师,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
  • 吸西江:禅宗公案,意指超越世俗的悟道境界。
  • 扫愁:消除忧愁。
  • 千金帚:比喻珍贵而无用的东西。
  • 折幔:折起帐幔。
  • 七宝幢:佛教中用七种宝物装饰的幢,象征尊贵和庄严。
  • 日晏:日暮,傍晚。
  • 延叠嶂:邀请重叠的山峰,指欣赏自然景色。
  • 欹枕:斜靠在枕头上。
  • 流淙:流水声。
  • 周妻何肉:指周顗的妻子和何充的肉,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意指世俗的牵绊。
  • 诗魔:对诗歌创作的痴迷。

翻译

长久以来,我羡慕陶渊明在北窗下的隐居生活,也向往马祖禅师的西江悟道。 我无需千金之帚来扫除忧愁,只需瞻仰那七宝幢来折起帐幔。 傍晚时分,我卷起帘子邀请重叠的山峰入室,雨过天晴时,斜靠在枕头上聆听流水的声音。 我已无周顗之妻与何充之肉的世俗牵绊,唯有对诗歌的痴迷老来未减。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宗境界的追求。诗中通过对陶渊明和马祖禅师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描绘了诗人隐居时的宁静与自在,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无限热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

丁鹤年

丁鹤年

鹤年,以字行,一字永庚,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为巨商,以其赀归元世祖,世为显官。父职马禄丁,官武昌县达鲁花赤,有惠政,留葬焉。鹤年年十八,值兵乱,仓卒奉母走镇江。母殁,盐酪不入口者五年。避地越江上,又徙四明,行台省交辟不就。时方氏深忌色目人,鹤年转徙逃匿,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居僧舍,卖药以自给。先是生母冯阻绝东村,病死,瘗废宅中。道既通,鹤年还武昌,痛哭行求,梦其母以告,踪迹得之。齧血沁骨,棺敛以葬。晚年屏绝酒肉,庐父墓以终其身,明永乐间卒。乌斯道为作《丁孝子传》,戴叔能作《高士传》,以申屠蟠儗之。序其诗谓「注意之深,用工之至,尤在于五七言近体」。澹居老人题《海巢集》亦云:「忠义慷慨,有《骚》《雅》之遗意。」鹤年家世仕元,诸兄之登进士第者三人,遭时兵乱,不忘故国。尝有句云:「行踪不逐枭东徙,心事惟随雁北飞。」亦可悲也。录其诗为元季诸人后劲,而两兄之作附焉。 ► 3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