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蛰:动物冬眠。
“雷惊天地龙蛇蛰”句: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人乞祭馀骄妾妇”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焚死不公侯”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āo):杂草。
丘:指坟墓。
序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發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復苏的景象,正与後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赏析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後,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蛰(zhé)**: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这里指龙蛇从蛰伏中惊醒。
- 人乞祭餘骄妾妇:化用《孟子·离娄》中齐人靠乞讨祭祀的残羹冷炙向妻妾炫耀的典故。指某些人求取无德不当得的荣耀财富。
- 士甘焚死不公侯:指介子推坚决放弃功名利禄,甘愿被烧死也不愿接受封侯的典故。重耳流亡时,介子推曾割股奉君;后来重耳复国,封赏流亡时的从属,介子推坚决不出,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树被焚而死。
翻译
在清明佳节时分,桃李绽放笑颜,争奇斗艳;而那荒野中的墓地一片凄凉,只让人徒生哀愁。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充足的雨水浇灌着郊野的大地,使得草木柔软嫩绿,生机勃勃。有的人像那个齐国人,乞讨祭祀剩下的食物后却在妻妾面前骄横炫耀;而像介子推这样的贤士,甘愿在绵山被火烧死,也不愿追求公侯的富贵。古往今来,贤能和愚昧谁说得清楚呢?最后都不过是与满眼乱蓬蓬的蒿草一同归于那凄凉的坟丘罢了 。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和两类人物。开篇将桃李盛开的热闹欢快与荒冢的孤寂愁惨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感慨人生的基调。颔联通过自然景色,惊雷醒蛰、春雨润草木,展现春天的蓬勃生机,蕴含生命交替自然规律。颈联借助两个典故,讽刺追名逐利的小人,褒扬坚守气节的贤士,进一步深化关于人品与价值观的思考。尾联则是对全诗的总结,感慨贤愚千古难判,最终都化为一抔黄土,尽显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叹息。整首诗意境深远,蕴含对人生价值、道德操守的深刻思考,借景抒情又用典议论,情与理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复杂况味的深刻洞察 。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