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流民操

哀哉流民! 为鬼非鬼,为人非人。 哀哉流民! 男子无缊袍,妇女无完裙。 哀哉流民! 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 哀哉流民! 昼行绝烟火,夜宿依星辰。 哀哉流民! 父不子厥子,子不亲厥亲。 哀哉流民! 言辞不忍听,号哭不忍闻。 哀哉流民! 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 哀哉流民! 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哀哉流民! 一女易斗粟,一儿钱数文。 哀哉流民! 甚至不得将,割爱委路尘。 哀哉流民! 何时天雨粟,使女俱生存。 哀哉流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缊(yùn)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
  • :其。
  • :携带。
  • :丢弃。

翻译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他们既不像鬼可又不是正常的人样。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男人没有像样保暖的旧棉衣,女人连件完整的裙子都没有。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只能剥下树皮来吃,挖掘草根来充饥。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白天赶路找不到生火做饭的条件,夜晚只能露天依靠星辰之光来歇息。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父亲没办法养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无法亲近自己的双亲。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他们的哭诉让人不忍心听,嚎哭声实在不忍听闻。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早上都不敢保证能活到晚上,晚上也不敢保证能熬到清晨。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死去的人在路上到处都是,活着的人也和死人差不多。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用一个女儿才能换一斗小米,一个儿子只能卖几文钱。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甚至连这点钱物都换不到,只能忍痛把孩子丢弃在路边。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什么时候天上能下粮食雨,能让大家都活下去。 可怜啊那些四处流亡的百姓!

赏析

这首《哀流民操》深切地反映了流民在灾荒年间悲惨的生活状况。作者以反复咏叹“哀哉流民”为线索,从多个角度层层深入地描绘流民困境。从衣着褴褛、食不果腹,到风餐露宿甚至家庭离散,诗中描写的每一个场景都令人触目惊心,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流民悲惨生活的全景图。同时,诗中朴实直白的语言,饱含着作者对灾民深切的同情,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悲愤之情,也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百姓生存的艰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感染力,能引发读者对民生疾苦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 。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