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都:金朝都城,在今北京西南。
- 和烟:与雾气交融。
- 翠茵(yīn):像翠绿的毯子。茵,垫子、褥子之类。
- 匀簇:均匀地簇拥。
- 弊袍:破旧的袍子。
- 风餐:在风中进食,形容旅途的艰苦。
- 行钵(bō):出行用的钵盂,僧人化缘用的器具,这里借指旅途中的饮食用具 。
- 霜华:头发花白如霜。
翻译
纤细的嫩草和着烟雾铺展开来,像是一块翠绿的毛毯,各种各样的花朵均匀地簇拥在道路旁,构成一幅春日美景。空旷的原野上鸟儿鸣叫,可却没有可供栖息的树木,荒山上有破败的屋子,里面居然住着人家。夜晚,露水打湿了破旧的袍子,在寒月的映衬下更显寒冷,在风中进食,那出行用的钵盂也暗暗凝结了灰尘。去年还在闽海之地,如今已身处沙漠,一番奔波下来,只在镜子里看到了新增的白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都道上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开篇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日道旁生机勃勃的画面,细草如烟、杂花簇拥,给人以美好之感,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鸣禽旷野栖无树,破屋荒山住有人”则画风一转,展现出旅途荒芜破败的景象,旷野无树、荒山破屋,暗示出社会的沧桑与民生的艰难。“露湿弊袍寒衬月,风餐行钵暗凝尘”进一步渲染旅途的艰辛,通过“弊袍”“寒月”“风餐”“行钵凝尘”等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旅途的困苦。最后“去年闽海今沙漠,赢得霜华镜里新”,将时空的流转和自身容颜的变化联系起来,感慨辗转奔波,岁月匆匆,在漂泊中自己徒添白发,抒发了身世之感与对生活的无奈。整首诗情景交融,借旅途之景传递出复杂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