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道中

细草和烟展翠茵,杂花匀簇道傍春。 鸣禽旷野栖无树,破屋荒山住有人。 露湿弊袍寒衬月,风餐行钵暗凝尘。 去年闽海今沙漠,赢得霜华镜里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都:金朝都城,在今北京西南。
  • 和烟:与雾气交融。
  • 翠茵(yīn):像翠绿的毯子。茵,垫子、褥子之类。
  • 匀簇:均匀地簇拥。
  • 弊袍:破旧的袍子。
  • 风餐:在风中进食,形容旅途的艰苦。
  • 行钵(bō):出行用的钵盂,僧人化缘用的器具,这里借指旅途中的饮食用具 。
  • 霜华:头发花白如霜。

翻译

纤细的嫩草和着烟雾铺展开来,像是一块翠绿的毛毯,各种各样的花朵均匀地簇拥在道路旁,构成一幅春日美景。空旷的原野上鸟儿鸣叫,可却没有可供栖息的树木,荒山上有破败的屋子,里面居然住着人家。夜晚,露水打湿了破旧的袍子,在寒月的映衬下更显寒冷,在风中进食,那出行用的钵盂也暗暗凝结了灰尘。去年还在闽海之地,如今已身处沙漠,一番奔波下来,只在镜子里看到了新增的白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都道上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开篇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日道旁生机勃勃的画面,细草如烟、杂花簇拥,给人以美好之感,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鸣禽旷野栖无树,破屋荒山住有人”则画风一转,展现出旅途荒芜破败的景象,旷野无树、荒山破屋,暗示出社会的沧桑与民生的艰难。“露湿弊袍寒衬月,风餐行钵暗凝尘”进一步渲染旅途的艰辛,通过“弊袍”“寒月”“风餐”“行钵凝尘”等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旅途的困苦。最后“去年闽海今沙漠,赢得霜华镜里新”,将时空的流转和自身容颜的变化联系起来,感慨辗转奔波,岁月匆匆,在漂泊中自己徒添白发,抒发了身世之感与对生活的无奈。整首诗情景交融,借旅途之景传递出复杂深沉的情感。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