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 第二折

〔牧羊关〕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手。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1]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2]的怕攧破了头。 〔贺新郎〕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摘星楼。不说他伊尹扶汤,则说那武王伐纣。有一朝身到黄泉后,若和他留侯留侯厮遘,你可也羞那不羞?你卧重裀,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你须见舞春风嫩柳宫腰瘦,怎下的教他环珮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 〔斗虾蟆〕当日个谁展英雄手,能枭项羽头,把江山属俺炎刘?全亏韩元帅九里山前战斗,十大功劳成就。恁也丹墀里头,枉被金章紫绶;恁也朱门里头,都宠着歌衫舞袖。恐怕边关透漏,殃及家人奔骤。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吾当僝僽[3],他也他也红妆年幼,无人搭救。昭君共你每有甚么杀父母冤仇?休休,少不的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陡恁[4]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哭皇天〕你有甚事疾忙奏,俺无那鼎镬边滚热油。我道你文臣安社稷,武将定戈矛;你只会文武班头,山呼万岁,舞蹈扬尘,道那声诚惶顿首。如今阳关路上,昭君出塞;当日未央宫里,女主[5]垂旒。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 〔乌夜啼〕今日嫁单于,宰相休生受。早则俺汉明妃有国难投。它那里黄云不出青山岫。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单注着寡人今岁揽闲愁。王嫱这运添憔瘦,翠羽冠,香罗绶,都做了锦蒙头暖帽,珠络缝貂裘。 〔三煞〕我则恨那忘恩咬主贼禽兽,怎生不画在凌烟阁上头?紫台行都是俺手里的众公侯,有那桩儿不共卿谋?那件儿不依卿奏?争忍教第一夜梦迤逗!从今后不见长安望北斗,生扭做织女牵牛。
拼音

注释

[1].锁树:西晋末刘聪欲为皇后建殿,廷尉陈元达锁腰绕树切谏,不畏死。 [2].攀栏: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谏杀佞臣张禹,帝不从,欲诛朱云,朱云攀殿槛,槛折。 [3].僝僽(蝉纣chánzhòu):忧愁、苦闷。 [4].陡恁的:直如此。 [5].女主:刘邦后吕氏。

赏析

这几支曲,是《汉宫秋》第二折的中心唱段,是作者通过汉元帝之口对卑躬屈膝、奴颜媚外的官员发出的强烈谴责。 汉元帝巡宫发现昭君后,备加宠爱,毛延寿畏罪脱逃到匈奴,又将画昭君的美人图献给单于,讨好新主。这时,单于为向汉朝索取公主,正待拥兵南下。一见到昭君画像,单于十分惊喜。即派番使前来汉廷,指名索娶。扬言不出嫁昭君“不日南侵,江山难保”。元帝从温柔乡中惊醒,原指望文臣武将为他打退番兵, 排难解忧;不料满朝文武,一个个避兵畏战、贪生怕死。他们不仅不能为国家设一谋,退一卒,反倒编造一大套卑躬屈膝、辱国媚敌的理由,众口一词,强劝元帝献出昭君。元帝一筹莫展,愤恨难忍,感情像潮水一般迸发出来。 〔牧羊关〕开头两句,简练地点出了番兵南下的背景。在紧急的情势中,元帝时而威胁,时而嘲讽,时而责问,时而斥责。他说“食君禄,命悬君手”,口气像一国之尊的威胁,但毫无用处,实际上表现出内心的沮丧。接着他把公卿宰相们平时贪功受禄,紧急时龟缩不前作了鲜明的对比,嘲讽中又有谴责。他思来想去,已经看透了他们的灵魂,最后借历史故事,指责他们是一伙贪生怕死的懦夫!从这首曲辞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开始时复杂的情感跳动。 大臣们不理睬元帝的威胁和咒骂,他们搬出殷商失国的故事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尚书说:“臣想纣王只为宠妲己,国破身亡,是其鉴也。”道理倒像在他们手里。〔贺新郎〕曲即对他们的谏言作驳斥。前三句说,我不曾像纣王那样昏庸无道,为宠妃建造豪华的摘星楼,表明比拟不伦;反过来元帝问:你们做大臣的为什么不像商初贤臣伊尹辅佐成汤那样干出一番事业,却说武王伐纣之类亡国无君的混账话?言辞愤激。接下来元帝责问他们:死后遇到本朝的名臣张良“羞那不羞”!曲辞单刀直入,说他们“卧重裀,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无非是贪图富贵享受而已。直刺他们的心肺。按曲谱,七八两句应是“五、五”对句,作者改作“三、三、三、三”式,使语气简捷有力,突出强烈的愤恨之情。倾吐过愤激之情以后,元帝又回到昭君的事上来,情绪立即转向低沉。当他以嫩柳瘦腰来形容昭君的娇弱和预感到远嫁后身埋荒坟、魂断黑水的不幸时,既流露出失望的痛苦,又表现了血泪的恳求,曲辞形象、动人。 然而,大臣们却毫不动心。他们又找出理由说:“陛下,咱这里兵甲不利,又无猛将与他相持,倘或疏失,如之奈何?”这是借口。元帝接唱〔斗虾蟆〕,把愤激之情引上高潮。前五句以韩信的英勇,反衬今日武将的怯懦;然后以两个对句,指责他们居高官、享厚禄,文恬武嬉、醉生梦死的罪责。接着又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他们怕边关疏失,无非是要牺牲别人,保全自己的内心隐秘。内心既卑鄙,行为必猥琐,元帝以“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勾画出他们颟顸、胆怯的情状,既形象,又传神。年幼的昭君无人救,他不由面对满朝文武问道:昭君与你们有什么杀父母的冤仇!在大白话里表现出激烈的感情。问过了,仍然是箭穿着雁口,无人理睬。元帝认清了: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这就是作者对降臣、叛将最强烈的鞭挞。组曲旋律达到高潮。 这时番使上场,威胁元帝:不嫁昭君,即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这使戏剧矛盾又加剧了一步。元帝如热锅上的蚂蚁,唱〔哭皇天〕。开头两句是催促又是哀求。接着描述高官们平时峨冠博带的形象是羞辱又是斥责。拿吕后的威严来对比昭君的不幸是感慨又是无奈。最后说到将来两国交兵,都只靠后妃和亲来平息,是绝望中对文臣武将的嘲弄。本曲曲辞不多,但内容丰富,在人物情绪的起伏中,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昭君看到情势不可挽回,因而以国家、民族为重,毅然请命,提出“情愿和番,得息刀兵”。剧情急遽变化。大臣又乘势逼元帝“割恩断爱”,立即发送娘娘。〔乌夜啼〕抒发元帝将与昭君别离的痛苦。前两句说,今日昭君远嫁单于,你宰相再不为难了。这是对他们的挖苦。他不屑再与满朝的毛延寿饶舌,情绪已陷于离别的哀伤之中。以塞外黄云,比喻昭君处境的荒凉;以四目遥望,形容日后彼此思念的痛苦。想象中的凄凉孤独被眼前改装所证实,所以当他叨念着昭君羽冠貂裘的打扮时,字字句句都有钻心之痛。 最后元帝提出一个可怜的要求:希望明日为昭君送行,执酒饯别。尚书以“恐外夷耻笑”,残酷地拒绝了。元帝在绝望中怒吼起来。他痛骂他们是忘恩咬主的贼禽兽,挖苦他们的可耻行为可上凌烟阁,指责他们是强行拆散昭君的同谋者。〔三煞〕唱出了元帝最后的愤恨。 六支曲辞始终通过君臣矛盾展开,通过这一矛盾和支支曲辞,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文恬武嬉的腐败状况,看到了衮衮诸公贪生怕死的灵魂和在救国家、念社稷外衣下祸国殃民的罪责。这一揭露,在宋金灭亡之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曲辞构想宏伟,感情充沛,愤激之情回环起伏而气脉贯通。作者以“感叹伤悲”的南吕套谱词,声情尤为贴切。语言既俊丽典雅又明白畅达,口头语的采用使表情更直接有力。但曲中部分典故和诗句的应用颇遭非议。如〔牧羊关〕陈元达锁树的事发生于晋,朱云攀殿折槛之事虽在汉时,但已在元帝死后的成帝时代。〔贺新郎〕“环珮”、“琵琶”两句,则全用金代诗人王元偁《青冢》诗。这也许会冲淡剧作的历史感。但元剧中时代不分前后,“随意”而用,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正是元剧“虚虚实实”的特点之一。这也表明剧作家并不是在创作严格的历史剧,我们似乎也不必对这些地方作过分书生气的考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锁树:攀树。锁,用手攀登的动作,这里指小心谨慎地攀树。(“锁”读音:suǒ)
  2. 攀栏:攀着栏杆。
  3. 僝僽:忧愁,烦恼。(“僝”读音:chán;“僽”读音:zhòu)
  4. 陡恁:如此,这样。
  5. 女主:指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这里以女主指代吕后,借指专权的人。

翻译

【牧羊关】兴盛和衰败从来都有,战争不肯停歇。可不就是吃着君王的俸禄,性命掌握在君王手中。太平的时候卖你的宰相功劳,有事情的时候就把我们这些美人流放。你们白白领了皇家的俸禄,凭什么来分担帝王的忧愁呢?那边小心攀树的人怕弯了手,这边攀着栏杆的人怕摔破了头。 【贺新郎】我又没有高耸入云地建造起摘星楼。不说那伊尹辅佐商汤,就说那周武王讨伐商纣。有一天到了黄泉之后,如果和那留侯张良相遇,你难道不羞愧吗?你睡在厚厚的被褥上,吃着丰盛的食物,骑着肥壮的马,穿着轻暖的皮衣。你应该看到在春风中舞动的如嫩柳般纤细的宫女的腰肢,怎能让她的环佩在青冢的月光下摇晃,让她的琵琶声在黑河的秋水中断绝呢! 【斗虾蟆】当年谁展现了英雄的手段,能够砍下项羽的头颅,把江山归于我们大汉?全靠韩元帅在九里山前的战斗,成就了十大功劳。你们在朝廷里,白白地被授予金章紫绶;你们在豪门里,都宠爱着歌女舞女。恐怕边关有了疏漏,连累家人匆忙奔逃。就像箭穿过雁口一样,没有人敢咳嗽一声。我很忧愁,他也是年纪轻轻,却无人搭救。昭君和你们每个人有什么杀父母的冤仇呢?算了吧,少不了满朝的人都成了毛延寿!我啊,空掌握着文武三千人马,中原四百个州;只等着划分鸿沟。就是这样千军容易得到,一个良将却难以寻求。 【哭皇天】你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赶紧上奏,我这里没有在鼎镬边翻滚着热油。我以为你们文臣能安定国家,武将能平定战争;你们只会在文武班列中,山呼万岁,舞蹈扬尘,说那声诚惶诚恐地叩头。如今在阳关路上,昭君出塞;当年在未央宫里,吕后当权。文武官员们,我不相信你们敢差遣吕后。枉费了以后的龙争虎斗,都是我们的鸾凤之交。 【乌夜啼】今日昭君嫁给单于,宰相不要安然承受。早知道我们的汉明妃有国难回。那里黄云不离开青山的峰岫。到了两处相对凝视,盼望着一只孤雁横过秋天。只让我这寡人今年招惹了闲愁。王嫱这命运增添了憔悴和消瘦,翠羽冠,香罗绶,都做成了锦蒙头暖帽,用珠线缝制的貂皮裘。 【三煞】我就恨那忘恩负义咬主的禽兽,怎么不画在凌烟阁上面呢?朝廷里的人都是我手下的众公侯,有哪一件事不和你们商量?哪一件事不依照你们的奏请?怎能忍心让第一夜就梦绕魂牵!从今以后不能望见长安仰望北斗,硬生生地变成了织女和牵牛。

赏析

这段曲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君臣关系以及昭君出塞这一事件的复杂情感。曲词中既有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提及,如伊尹、武王、留侯等,也有对当时文臣武将的批判,认为他们徒有其名,不能真正为国家分忧解难。同时,对昭君出塞这一事件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无奈,感叹她的命运多舛。 在艺术上,这段曲词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力强。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讽刺手法,如将太平时期文臣武将的享受与有事时的无能相对比,增强了批判的力度。此外,曲词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黄云、青山、孤雁等,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主题。总体来说,这段曲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