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难言
译文
注释
顺比滑泽:言语和顺,流畅润泽。“比”(bǐ):和顺。“泽”(zé):润泽。 洋洋纚纚(yáng yáng lí lí)然:形容说话流畅、冗长的样子。 敦祗(dūn zhī)恭厚:敦厚恭敬。“祗”:恭敬。 鲠(gěng)固慎完:刚直坚定,谨慎完备。 捴(zǒng)微说约:总括精微,简约地讲述。“捴”:同“总”,总括。 刿(guì)而不辩:刺伤而又不能明辨是非。 谮(zèn)而不让:诬陷而不谦让。 闳(hóng)大广博:宏大广博。 家计小谈:谈论家庭琐事、小的计划。 谀(yú)上:谄媚上级。 史:此处指史官,言辞华丽却空洞。 訾(zǐ)诽谤:恶意诋毁。 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庖(páo)宰:厨师。 挚(zhì):此处指恳切。 炙(zhì):烤。 腊(xī):干肉,这里作动词,做成干肉。 醢(hǎi):肉酱,这里作动词,剁成肉酱。 膑(bìn)脚:古代一种酷刑,剔去膝盖骨。 枝解:分解肢体的酷刑。 胣(chǐ):剖腹挖肠。
翻译
我韩非并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之所以说进言困难,是因为:如果进言言辞和顺、流畅润泽,洋洋洒洒,就会被认为是华而不实。如果进言敦厚恭敬,刚直坚定,谨慎完备,就会被认为是呆板而不伦不类。如果进言旁征博引,连类比物,就会被认为是空洞而没有实际用处。如果进言概括精微,简约而不加修饰,就会被认为是尖刻而不善辩说。如果进言激烈急切,亲近了解人情,就会被认为是诬陷而不谦让。如果进言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会被认为是浮夸而没有用处。如果进言是谈论家庭琐事、小的计划,详细地陈述一些事情,就会被认为是浅薄。如果进言贴近当世,言辞不违背世俗,就会被认为是贪生怕死而谄媚上级。如果进言远离世俗,奇异浮躁不切实际,就会被认为是荒诞。如果进言敏捷善辩,文采繁复,就会被认为是只会记载史实的史官。如果抛开文献典籍,用质朴的语言进言,就会被认为是粗俗。如果时常称道诗书,遵循古代的道法,就会被认为是只会诵读古书。这就是我韩非认为进言困难并且深感忧虑的原因。
所以即使度量标准正确,也未必能被听从;即使义理完备,也未必能被采用。大王如果因为这个而不信任进言的人,那么小的方面会被认为是诋毁诽谤,大的方面就会有灾祸、危难甚至死亡降临到进言者身上。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却被吴国杀害,孔子善于游说却被匡人围困,管夷吾确实有才能却被鲁国囚禁。所以这三位大夫难道不贤能吗?而是这三位君主不英明啊。上古时代有商汤是极其圣明的,伊尹是极其智慧的;极其智慧的人去游说极其圣明的人,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伊尹亲自操持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商汤,商汤这才仅仅了解他的贤能而任用了他。所以说用极其智慧的人去游说极其圣明的人,不一定一去就被接受,伊尹游说商汤就是这样;用智慧的人去游说愚蠢的人一定不会被听从,周文王游说商纣就是这样。所以周文王游说商纣而商纣把他囚禁了,鄂侯被烤死了,鬼侯被做成了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夷吾被捆绑,曹羁逃到了陈国,伯里子沿路乞讨,傅说被转卖,孙膑在魏国被剔去膝盖骨,吴起在岸门抹泪,痛心西河将被秦国夺取,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痤推荐国家的栋梁之才,反而被认为是胡言乱语,公孙鞅逃到了秦国,关龙逢被斩首,苌弘被剖腹挖肠,尹子被陷阱捕获,司马子期死后尸体被扔到江里,田明被箭射死,宓子贱、西门豹不与人争斗却死在他人手中,董安于被杀后陈尸街市,宰予未能免受田常的杀害,范睢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这十几个人,都是世间仁德、贤能、忠诚、善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不幸遇到了悖乱、昏庸、愚昧的君主而被杀害,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贤圣之人也不能逃脱死亡、避免耻辱,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愚蠢的君主难以进言,所以君子进言困难。而且深切中肯的言论听起来不顺耳,心里也不愿意接受,不是贤圣之人是不能听取的,希望大王仔细审察这些情况啊。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进言的困难以及贤能之士遭遇不幸的原因。作者韩非通过详细列举各种进言可能被误解的情况,深刻地揭示了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臣子进言所面临的困境。他指出,无论进言的内容和方式如何,都可能因为君主的偏见或不明智而不被接受,甚至带来杀身之祸。文中通过列举众多历史上贤能之士的悲惨遭遇,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
在表达上,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韩非运用了丰富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反映了韩非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