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难言

· 韩非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 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宏分胣,尹子阱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胁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拼音

译文

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动不动就引用)《诗经》《尚书》,称道效法古代的文献,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很美,未必被采用。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吗?但三处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汤,极其圣明;有伊尹,极其聪明。极其聪明的去进说极其圣明的,这样尚且多次进说不被采纳,还要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后,汤才知道他贤并重用了他。所以说:用最聪明的去进说最圣明的,未必一到就被接受,伊尹说汤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去进说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进说殷纣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文王进说纣而纣囚禁了他;翼侯被烤死;鬼侯被做成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仲被捆绑;曹羁逃奔陈国;伯里子沿路乞讨;傅说被转卖;孙子在魏遭受膑刑;吴起在岸门拭泪,痛心西河将成为秦地,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瘦推荐国中杰出人才反被认作糊涂,公孙鞅出奔到秦;关龙逄被斩;苌弘被剖腹;尹子陷入牢狱;司马子期死后尸首浮在江上;田明被分尸;芯子贱、西门豹不斗而被人杀害;董安于死后被陈尸市中;宰予不能逃避田常政变;范睢在魏被打断肋骨。这十几个人,都是仁义、贤能、忠良而有本领的人,不幸遇到荒谬昏庸的君主而死去。那么即使贤圣也不能逃避死亡和刑辱,为什么呢?就是昏君难以劝谏,所以君子难以进言。况且合情合理的话是逆耳冲撞的,除非贤圣没人能听进去。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顺比滑泽:言语和顺,流畅润泽。“比”(bǐ):和顺。“泽”(zé):润泽。 洋洋纚纚(yáng yáng lí lí)然:形容说话流畅、冗长的样子。 敦祗(dūn zhī)恭厚:敦厚恭敬。“祗”:恭敬。 鲠(gěng)固慎完:刚直坚定,谨慎完备。 捴(zǒng)微说约:总括精微,简约地讲述。“捴”:同“总”,总括。 刿(guì)而不辩:刺伤而又不能明辨是非。 谮(zèn)而不让:诬陷而不谦让。 闳(hóng)大广博:宏大广博。 家计小谈:谈论家庭琐事、小的计划。 谀(yú)上:谄媚上级。 :此处指史官,言辞华丽却空洞。 訾(zǐ)诽谤:恶意诋毁。 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庖(páo)宰:厨师。 挚(zhì):此处指恳切。 炙(zhì):烤。 腊(xī):干肉,这里作动词,做成干肉。 醢(hǎi):肉酱,这里作动词,剁成肉酱。 膑(bìn)脚:古代一种酷刑,剔去膝盖骨。 枝解:分解肢体的酷刑。 胣(chǐ):剖腹挖肠。

翻译

我韩非并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之所以说进言困难,是因为:如果进言言辞和顺、流畅润泽,洋洋洒洒,就会被认为是华而不实。如果进言敦厚恭敬,刚直坚定,谨慎完备,就会被认为是呆板而不伦不类。如果进言旁征博引,连类比物,就会被认为是空洞而没有实际用处。如果进言概括精微,简约而不加修饰,就会被认为是尖刻而不善辩说。如果进言激烈急切,亲近了解人情,就会被认为是诬陷而不谦让。如果进言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会被认为是浮夸而没有用处。如果进言是谈论家庭琐事、小的计划,详细地陈述一些事情,就会被认为是浅薄。如果进言贴近当世,言辞不违背世俗,就会被认为是贪生怕死而谄媚上级。如果进言远离世俗,奇异浮躁不切实际,就会被认为是荒诞。如果进言敏捷善辩,文采繁复,就会被认为是只会记载史实的史官。如果抛开文献典籍,用质朴的语言进言,就会被认为是粗俗。如果时常称道诗书,遵循古代的道法,就会被认为是只会诵读古书。这就是我韩非认为进言困难并且深感忧虑的原因。

所以即使度量标准正确,也未必能被听从;即使义理完备,也未必能被采用。大王如果因为这个而不信任进言的人,那么小的方面会被认为是诋毁诽谤,大的方面就会有灾祸、危难甚至死亡降临到进言者身上。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却被吴国杀害,孔子善于游说却被匡人围困,管夷吾确实有才能却被鲁国囚禁。所以这三位大夫难道不贤能吗?而是这三位君主不英明啊。上古时代有商汤是极其圣明的,伊尹是极其智慧的;极其智慧的人去游说极其圣明的人,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伊尹亲自操持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商汤,商汤这才仅仅了解他的贤能而任用了他。所以说用极其智慧的人去游说极其圣明的人,不一定一去就被接受,伊尹游说商汤就是这样;用智慧的人去游说愚蠢的人一定不会被听从,周文王游说商纣就是这样。所以周文王游说商纣而商纣把他囚禁了,鄂侯被烤死了,鬼侯被做成了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夷吾被捆绑,曹羁逃到了陈国,伯里子沿路乞讨,傅说被转卖,孙膑在魏国被剔去膝盖骨,吴起在岸门抹泪,痛心西河将被秦国夺取,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痤推荐国家的栋梁之才,反而被认为是胡言乱语,公孙鞅逃到了秦国,关龙逢被斩首,苌弘被剖腹挖肠,尹子被陷阱捕获,司马子期死后尸体被扔到江里,田明被箭射死,宓子贱、西门豹不与人争斗却死在他人手中,董安于被杀后陈尸街市,宰予未能免受田常的杀害,范睢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这十几个人,都是世间仁德、贤能、忠诚、善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不幸遇到了悖乱、昏庸、愚昧的君主而被杀害,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贤圣之人也不能逃脱死亡、避免耻辱,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愚蠢的君主难以进言,所以君子进言困难。而且深切中肯的言论听起来不顺耳,心里也不愿意接受,不是贤圣之人是不能听取的,希望大王仔细审察这些情况啊。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进言的困难以及贤能之士遭遇不幸的原因。作者韩非通过详细列举各种进言可能被误解的情况,深刻地揭示了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臣子进言所面临的困境。他指出,无论进言的内容和方式如何,都可能因为君主的偏见或不明智而不被接受,甚至带来杀身之祸。文中通过列举众多历史上贤能之士的悲惨遭遇,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

在表达上,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韩非运用了丰富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反映了韩非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韩非

韩非

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馀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 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