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 · 第四折
〔正宫·倘秀才〕面对着青山故友,眼不见白衣送酒,我则怕明日黄花蝶也愁。好教我情绪懒,意难酬,无言低首。
〔灵寿杖〕西风落叶山容瘦,呀呀的雁过南楼,霜满汀洲,水痕渐收。山泼黛层层崄[1],水泛碧粼粼皱。记的是清明三月三,不觉又重阳九月九。
拼音
注释
[1].崄(xiǎn险):同“险”,险要高峻的样子。
赏析
陶渊明是晋代大诗人。以他为题材的元明戏曲大都联系到他辞官退隐的生活,表现他在《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名篇中所显示出来的不事权贵、向往田园的精神境界。元代有不少散曲歌咏陶渊明的归隐事迹,但元代杂剧专门写陶渊明的却并不多见,今知只有尚仲贤的这个剧目。流传至今的这两首曲子见于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清初李玉的《北词广正谱》则收了〔倘秀才〕一曲。《正音谱》中注明是“尚仲贤《归去来兮》第四折”。天一阁本《录鬼簿》题名作:“王太守白衣送酒,陶渊明归去来兮。”由此可以推测,本剧剧情大约依据《晋书》本传内容敷演。第四折当是写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感情经历。这两首残曲抒发了他在重阳节的一种感慨情怀。
〔倘秀才〕曲写剧中主人陶渊明面对着青山如故,对比人事已非,不免感慨系之,愁绪顿生。他的脑中又浮现一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那一年重阳节,他在菊丛中闲坐,正苦于无酒时,适逢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小吏送酒来,正足以令他欣然一醉。但这种美好的情景已经逝而不返了。苏轼曾有词句云:“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今日正是重九时节,剧中的陶渊明大概又在宅边菊丛中闲步,见此景生此情,发出了“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慨叹,也就十分自然,并无借用痕迹。“无言低首”,一个“停顿”动作,以静胜动,以少胜多,既表现了“情绪懒,意难酬”这种无奈的伤感,更寄寓了一种意味无限的韵致。也许这“无言”之中,正深蕴了一句“潜台词”,即东坡词中的另一句话:“万事到头都是梦。”
〔灵寿杖〕曲词内容经二折而成为三层。首四句是第一层,写眼前秋景。眼前是西风落叶、霜满汀洲、山容已瘦、水痕渐收的萧萧秋色。突然耳边传来“呀呀”两声雁鸣,令人陡然为之一惊。这北雁南飞,横天而过,又为萧萧秋色平添了几分凄凉。这里有两处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西风落叶山容瘦”由宋代陆游《秋思》诗句“风林脱叶山容瘦”中化来;“雁过南楼,霜满汀洲”由唐代杜荀鹤《题新雁》诗句“暮天新雁起汀洲”中化来。陆、杜的诗都是写暮秋景物的,其“秋思”之情与本剧中此时的特定情境正天然吻合。接着,“山泼黛层层崄,水泛碧粼粼皱”一个对句,是为第二层,写出了一番春意盎然的山水景色。山而“泼”黛,水而“泛”碧,多么生动迷人,不仅色彩斑斓,而且生机勃勃。此对句以色彩浓郁的青山绿水,与上面所咏的山容瘦、水痕收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剧中主人公对春天的回忆,对美好的故土的眷念。但回忆中的美好风光毕竟只是心中的瞬间幻影,很快又回到了暮秋的现实。这就是本曲的第三层,一个淡淡的对句:“记的是清明三月三,不觉又重阳九月九。”上句交待回忆中所见山水风光的时间;下句点明眼下的时令。于淡泊中隐隐透出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叹息,和对某种美好事物的失落的遗憾意绪。
从这两首曲子中可以看出,《归去来兮》是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杂剧。可惜我们已无法见到全剧风貌。这两首曲子之所以留传至今,是因为在元明时演唱不绝,因而被广为记录的缘故。这些曲子意蕴深致,富有魅力,而且音韵浏亮,琅琅美听,自然易于诵唱。〔灵寿杖〕更是传唱于一时的名曲。至清中期李调元作《雨村曲话》时还倍加赞赏:“尚仲贤《归去来兮》:‘西风落叶山容瘦,呀呀的雁过南楼’,俊语也。”
尚仲贤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今存《气英布》、《三夺槊》、《柳毅传书》三种;《归去来兮》、《王魁负桂英》和《越娘背灯》三种仅存残曲。一说《单鞭夺槊》也为他所作。
► 5篇诗文
尚仲贤的其他作品
- 《 洞庭湖柳毅传书 · 第三折 》 —— [ 元 ] 尚仲贤
- 《 汉高皇濯足气英布 · 第四折 》 —— [ 元 ] 尚仲贤
- 《 海神庙王魁负桂英 》 —— [ 元 ] 尚仲贤
- 《 洞庭湖柳毅传书 · 第二折 》 —— [ 元 ] 尚仲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