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卷一·藩强(事势)
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王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强,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国比最弱,则最后反。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耳,力不足以行逆,则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全骨肉。时长沙无故者,非独性异人也,其形势然矣。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窃迹前事:窃(qiè),私下。迹,追寻踪迹,这里指考察。私下考察以前发生的事。
- 贯高因赵资:因,凭借。资,资本、力量。贯高凭借赵国的力量(谋反)。
- 陈豨(xī):汉初将领,曾发动叛乱。
- 曩(nǎng)令:曩,从前,过去。过去假使。
翻译
私下考察以前的事,大致是势力强大的诸侯先反叛。淮阴侯韩信在楚地时势力最强,就最先反叛;韩王信依靠匈奴的力量,接着反叛;贯高凭借赵王的势力,也反叛了;陈豨军队精锐强大,反叛了;彭越凭借梁国的势力,反叛;黥布凭借淮南的势力,反叛;卢绾的封国相对最弱小,所以最后反叛。长沙王的封国才只有二万五千户百姓而已,力量不足以谋反叛乱,所以功劳少但自身保全得最完整,与皇室关系疏离却最为忠诚,能保全与皇室的关系。当时长沙王没有谋反事端,并非只是他的性格与众不同,而是他所处的形势决定了这样啊。从前如果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几十座城池并封王 。
赏析
贾谊在此文中通过列举汉初众多藩王反叛的事例,如韩信、韩王信、贯高、陈豨、彭越、黥布、卢绾等,清晰地呈现出“强者先反”这一残酷现实。对比长沙王因势力弱小得以始终忠诚,突出强调藩国势力强弱对其忠诚度和是否谋反的关键影响 。同时,贾谊以“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这一假设引发思考,暗示若汉初功臣拥有强大藩国势力,也极可能出现反叛局面,反映出贾谊对汉初藩国问题的忧虑。他认识到藩国势力膨胀对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旨在提醒统治者重视并解决藩国问题,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充分展现了贾谊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谋远虑。

贾谊
贾谊,又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