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瞒传

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父〕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太祖与袁绍相拒,绍谋臣许攸来奔,〕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1],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公大喜,乃选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将士皆怛惧。时有夜得仲简,将以诣麾下,公谓曰:“何为如是?”仲简曰:“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公意欲不杀。许攸曰:“明旦鉴于镜,此益不忘人。”乃杀之。 〔公将北征三郡乌丸[2],诸将皆谏不可,唯郭嘉劝行。公遂出兵,败虏众于柳城。〕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公西征,与马超等夹潼关而军[3]。公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坂津[4],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公得渡河,循河而南。超等屯谓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娄子伯说公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乃多作缣囊以运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军尽得渡渭。 〔汉皇后[5]伏氏坐昔与父完书,云帝以董承[6]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公遣华歆[7]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公昔〕为尚书右丞司马建公所举。及公为王,召建公到邺,与欢饮,谓建公曰:“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建公曰:“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马宣王[8]之父。 〔汉室日衰,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建安二十五年,春于洛阳。〕王使工苏越徙美梨,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王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中,太祖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拼音

注释

[1]故市:在今河南荥阳东。乌巢:在今河南新乡封丘西。 [2]三郡乌丸:乌丸即乌桓,东胡别支。三郡乌丸即辽西乌丸、辽东属国乌丸、右北平乌丸,一度归顺袁绍。 [3]马超:字孟起,汉末割据西北,以骁勇著称。为曹操所败,后投靠刘备。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当山西、河南、陕西三省要冲。 [4]徐晃、朱灵,及下文张郃,均为曹操部下大将。蒲坂津:潼关北面的黄河渡口。 [5]汉皇后:指汉献帝伏皇后。 [6]董承:汉献帝时任车骑将军。建安五年(200)受献帝密诏,与朝臣王服、种辑等谋诛曹操,事泄,夷三族。 [7]华歆:汉献帝时任尚书令。因助曹氏,曹丕建魏后,任为司徒。 [8]司马宣王:指司马懿。其子司马昭封为晋王时,追尊懿为宣王。

赏析

《曹瞒传》是一篇久已散佚的文章。它的若干片段,被南朝宋人裴松之引用在《三国志》注中,主要见于《武帝纪》注,另外又见于《吕布传》和《荀彧传》注。裴松之称其作者为“吴人”,姓名不详。现在就是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用的《曹瞒传》佚文加以整理,取其较为完整的片段,而舍弃了过于琐碎、无法连贯的零散短句,依曹操的生平和一般传记文的惯例排列。因为是从注文中辑录出来的,难免有许多残缺,以至无法相互衔接,这里就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文字,用加以括号的方式作了简略而必要的补缀。这样,离恢复《曹瞒传》的原貌虽然还远,但已经是一篇大体完整可读的传记了。 《曹瞒传》不仅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文章,而且是魏晋时代“杂传”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很值得重视。 作为一篇独立的人物传记,《曹瞒传》与通常的史传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色。它以更自由更轻灵的笔法,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一般读者初次接触这篇文章,大概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曹瞒传》的素材,基本上都已经被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所采纳。《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成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曹操的形象,实际上主要是以这篇《曹瞒传》为基础的。由此可以体会它的艺术价值。 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一篇史传,通常首先要考虑传主的社会地位、历史作用;所记述的内容,首先也是他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三国志·武帝纪》写曹操,大体就是如此。有时史传中也会写到一些生活细节,但比例不可能太多。而《曹瞒传》显然不受这种史传惯例的束缚,在记述曹操的重大历史活动的同时,又不惜笔墨,大量描述他的日常生活情景。诸如他的好游荡、多狡诈、轻佻无威重等等。这样来写人物,自然音容笑貌,亲切可见,也就更富于文学的形象性和美感。 一篇史传作为一部史书的一部分,必须处理许多历史事件。尤其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一生中不知同多少历史大事发生关系。因此史传往往多用叙述的笔法,少用描写的笔法。当然《史记》有很多优秀的描写成分。但是,一则《史记》这个长处并未被后来的史书所继承,二则即使是《史记》,在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中,仍然不能不有大量的叙述性文字。《曹瞒传》在这方面同样自由得多,可以更多地运用描写笔法。如许攸投奔曹操一事,《三国志·武帝纪》先交代原因:“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接着又以“来奔,因说公击(淳于)琼等”八字言其过程,文字简括,叙事完备。《曹瞒传》则大力渲染许、曹二人相会的情节。曹操听说许攸自敌营来降,喜不自胜,连鞋子都顾不上穿,赤脚出迎,并拍手大笑道:“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活生生地展现了曹操在困境中求才若渴的心情。但是在接下来关于军中存粮多少的对答中,曹操却又不愿暴露自己的窘迫,再三搪塞。直到许攸揭了他的老底,才以实情相告。这里对人物的语言、动作,都描写得十分细腻。而以现存的佚文来看,可以说《曹瞒传》总体是以描写为主的。大致每说曹操的一种性格,就描述一个实例。如说曹操“佻易无威重”,便写了他对音乐的爱好和宴客时纵情恣肆之态;说他“酷虐变诈”,便写了他割发代死、借粮吏之首以平军心的多种事例。这种描写性的增强,对于小说的兴起,无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曹瞒传》最特出的长处,在于它反映了人物的复杂性格。史传作为一种严肃的著作,一般来说,既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到作者本人所属政治集团利益的束缚,对人物的评价,总是褒贬分明,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而《曹瞒传》所写的曹操,却不是如此简单。作者虽是吴人,他对曹操也多有贬责之意,却没有把他写成一个纯粹的“坏人”。这里的曹操,有不避豪强、敢于棒杀得宠宦官叔父的政迹,有征战成功之后依然想到反对意见可取之处的政治家气度,有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大将风范,也有自幼就形成的无赖相,有睚眦必报的狭隘复仇心理,有时严酷,有时轻佻……尤其是曹操机警狡诈的一面,表现得更为特出。这就活生生地塑造出一个所谓“乱世奸雄”的艺术形象,写出了人性的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令人觉得可信。这个人物形象,为后来小说、戏曲的再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曹瞒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值得重新引起重视的作品。
曹植

曹植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