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上宋太祖表

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既倾恳悃,上告先君,固非虚词,人多知者。徒以伯仲继没,次第推迁。先世谓臣克习义方,既长且嫡,俾司国事,遽易年华。及乎暂赴豫章,留居建业,正储副之位,分监抚之权。惧弗克堪,常深自励。不谓奄丁艰罚,遂玷缵承。因顾肯堂,不敢灭性。然念先世君临江表,垂二十年,中间务在倦勤,将思释负。臣亡兄文献太子从冀,将从内禅,已决宿心。而世宗敦劝既深,议言因息。及陛下显膺帝篆,弥笃睿情,方誓子孙,仰酬临照,则臣向于脱屣,亦匪邀名。既嗣宗祊,敢忘负荷。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焘。况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宴安,得从康泰。然所虑者,吴越国邻于敝土,近似深雠,犹恐辄向封疆,或生纷扰。臣即自严部曲,终不先有侵渔,免结衅嫌,挠干旒扆。仍虑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曲构异端,潜行诡道。愿回鉴烛,显论是非。庶使远臣,得安危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胶庠:古代学校的通称。“庠”读作“xiáng”。
  • 恳悃:诚恳。
  • 先君:前代君主。
  • 缵承:继承。“缵”读作“zuǎn”。
  • 肯堂:比喻子承父业。
  • 灭性:因过分哀伤而几乎危及生命。
  • 内禅:帝王让位给内定的继承人。
  • 宗祊:宗庙,家庙。“祊”读作“bēng”。
  • 祖祢:祖庙与父庙,也泛指祖先。“祢”读作“mí”。
  • 煦妪:抚育,抚养,也指温暖,暖和。“妪”读作“yù”。
  • 旒扆:天子的朝服和帝座,借指帝王。“旒”读作“liú”,“扆”读作“yǐ”。

翻译

臣本是众皇子之一,实在惭愧没有才能。自从走出学校,心里就疏远名利。承蒙父兄的抚育,快乐地过着悠闲的日子。想着追随巢父、许由的余风,仰慕伯夷、叔齐的高洁大义。已经诚心诚意地上告前代君主,这绝不是虚假之词,很多人都知道。只是因为兄弟们相继去世,按顺序得以升迁。先辈认为臣能学习道义,既年长又是嫡子,让臣管理国家大事,很快岁月就流逝了。等到暂去豫章,留在建业,身居储君之位,分担监管和安抚的权力。害怕不能胜任,常常深深地自我激励。没想到突然遭遇艰难和灾祸,就有辱了继承。因而顾念着父业,不敢过度哀伤。然而想到先辈统治江表,将近二十年,其间一心想着疲倦时就休息,想要放下重担。臣的亡兄文献太子李从冀,将要接受内定禅让,已经有了坚定的决心。但周世宗恳切劝说很深,议论就停止了。等到陛下荣登帝位,更加深厚了睿智之情,正要向子孙发誓,报答上天的关照,那么臣过去的退位想法,也不是为了求取名声。已经继承了宗庙,怎敢忘记肩负的责任。唯有坚定臣节,奉朝天朝。如果说稍有改变初心,就萌生出异心,那不仅是不遵循祖先,实在应当受到神明的谴责。正主持着一国的生灵,远远依赖着上天的庇护。何况陛下的怀柔道义广阔,抚育仁德深厚,必定借助光辉,更胜往昔。远依靠帝王之力,下安抚旧邦,能够获得安宁,得以康泰。然而所忧虑的是,吴越国与我国相邻,近乎是深仇,还担心它时常侵犯边境,或许会产生纷扰。臣会即刻严格约束部众,终究不会率先侵扰,免得结下仇怨,扰乱了帝王。仍担心有人巧舌如簧,促成类似曾母投杼的疑虑。歪曲构陷异常之事,暗中施行诡诈之道。希望陛下明察,明确论断是非。使得远方的臣子,能陈述安危的恳切之情。

赏析

这篇表文是李煜在即位后上呈给宋太祖的,主要表达了他对宋朝的臣服之意和自己继承王位的情况、心情等。文中李煜强调自己并无大志,是因兄弟去世等原因才继承大统,表明会坚守臣节,奉朝天朝。同时也表达了对吴越国可能侵犯边境的担忧,以及希望宋太祖不要轻信谗言的恳切之情。整体行文言辞恳切,态度谦卑,反映了李煜当时所处的政治处境和他希望维持与宋朝和平关系的愿望。体现了他在复杂局势下小心谨慎的态度和为维护国家稳定所做的努力。

李煜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 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