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文

· 苏轼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文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万斛(hú):形容容量极大,斛是古代的量具。
  • 滔滔汩汩(gǔ):比喻说话连续不间断。

翻译

我的文章就好像有万斛泉源一样,不用选择地方都可以涌出来。在平地上流淌时连续不断,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困难。等到它与山石曲折碰撞,随着事物的形状而变化就不可预知了。所能知道的,就是常常在应当行进的时候行进,常常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停止,如此而已罢了。其他的即使是我也不能知晓。

赏析

这段文字体现了苏轼对自己文章特点的自评和心得。他形容自己文思如泉涌,自然流畅,能适应各种情境。强调文章写作要顺乎自然,恰到好处地进行起止。反映出他在创作上的自由洒脱和对行文节奏的精准把握,也展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创作理念和风格特色。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