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拼音
序
写此诗时正值白居易外迁洛阳,做太子宾客分司,官场失意之后,他将自己比喻为“中人”。 大隐享名禄之实, 但却有枉道徇物之忧;小隐虽能洁身自好而又太困窘寂寞, 中隐正是在这夹缝中安身立命的吉安之法。在白居易看来,太子宾客分司这样三品的闲官,既能避免遭受“风尘吏”的奔波之苦、避免承受事务冗杂,又可以躲避朝堂纷争,从而在山水登临中、在杯酒声色中、在过往唱酬中充分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致。显然,这是在小隐与大隐间找到一条折衷之路,它巧妙地平衡了大隐与小隐之间,贵与贱、喧嚣与冷落的矛盾, 超越二者之上,化解对立冲突。中隐诗人的生活比起吏隐诗人来多了一份惬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丘樊:家园,乡村。“樊”读作“fán”。
- 嚣喧:喧闹,吵闹。
- 留司官:唐时常设分置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职。
翻译
大隐士在朝堂都市中居住,小隐士到山林乡村里隐居。山林乡村太冷清落寞,朝堂都市又太喧嚣吵闹。不如做个中隐之人,在留司官里隐藏。好像出来又像处在其中,不是忙碌也不是悠闲。不必劳心费力,又能避免饥饿和寒冷。整年没有公务,随着月份有俸禄可拿。你要是喜欢登高游览,城南有秋天的山。你要是喜爱到处游荡,城东有春天的园林。你要是想要一醉,时常出来参加宾客的筵席。洛阳城中有很多君子,可以尽情欢快地交谈。你要是想要高高睡卧,只要自己深深地关上门。也没有车马之客,轻易就到门前。人生活在这一世,其道理难以两全。贫贱就苦恼受冻挨饿,尊贵就多有忧患。只有这中隐的士人,能使自身吉祥又平安。困厄与显达、丰盛与简约,正在这四种之间。
赏析
这首诗探讨了不同的归隐方式和人生选择。诗人指出大隐于朝市过于喧嚣,小隐于丘樊又太冷清,而中隐于留司官则是一种适中的状态。在这里,既不过分操劳,又能保障生活,还能享受一定的自由和乐趣。诗中描绘了中隐生活的种种好处和自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处境的思考。他认为人生难以两全,而中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各种因素。全诗语言平实,富有条理,生动地展现了中隐的理念和生活场景。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
白居易的其他作品
- 《 远师 》 —— [ 唐 ] 白居易
- 《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 —— [ 唐 ] 白居易
- 《 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 》 —— [ 唐 ] 白居易
- 《 赋得边城角 》 —— [ 唐 ] 白居易
- 《 仆射来示有三春向晚四者难并之说诚哉是言辄引起题重为联句疲兵再战勍敌难降下笔之时冁然自哂走呈仆射兼简尚书 》 —— [ 唐 ] 白居易
- 《 赠梦得 》 —— [ 唐 ] 白居易
- 《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 —— [ 唐 ] 白居易
- 《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南秦雪 》 —— [ 唐 ]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