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汤仲材以其家息庵存斋东涧三大老鄂州黄龙寺僧惠璋入石诗装为一轴求士大夫赞颂紫阳山下方回之先人字元章嘉定甲戌与晦静先生同年为下偈言而不及此意可乎仲材能作祇夜回作伽佗可也
黄鹤矶头百战尘,黄龙诗刻尚如新。
终然岘首碑安在,羊祜元非死朽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鄱阳:地名,今江西省鄱阳县。
- 汤仲材:人名,具体不详。
- 息庵存斋东涧:指汤仲材家中的三个地方或房间名。
- 鄂州黄龙寺: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鄂州市。
- 惠璋:人名,黄龙寺的僧人。
- 入石诗:刻在石头上的诗。
- 紫阳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方回:人名,元代诗人。
- 元章:方回的先人的字。
- 嘉定甲戌:指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
- 晦静先生:人名,与方回的先人同年。
- 祇夜:佛教用语,指夜晚的修行。
- 伽佗:佛教用语,指修行或冥想。
- 黄鹤矶头: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一个地方。
- 百战尘:形容战争频繁,尘土飞扬。
- 黄龙诗刻:指刻在黄龙寺的诗。
- 终然:终究。
- 岘首碑:指岘山上的碑,岘山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 羊祜:人名,西晋时期的名将和政治家。
翻译
鄱阳的汤仲材将他家中的息庵、存斋、东涧三处的诗刻,以及鄂州黄龙寺僧人惠璋的诗刻,装裱成一轴,请求士大夫们赞颂。紫阳山下,方回的先人字元章,在嘉定甲戌年与晦静先生同年,写下偈言,但未提及此事,这样做可以吗?汤仲材能作祇夜,方回则作伽佗,这样也可以。
黄鹤矶头历经百战,尘土飞扬,而黄龙寺的诗刻依旧如新。终究岘山上的碑文还在,羊祜并非死去的人,他的精神永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黄鹤矶头的战争痕迹与黄龙寺诗刻的新旧,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羊祜,作为历史上的名将,其精神被诗人视为不朽,与岘首碑的存在相呼应,强调了历史人物的精神永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传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