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杂书三十首
道自汉魏降,裂为文与诗。
工诗或拙文,文高诗或卑。
香瓯假山序,不妨自一奇。
鲥橘多骨核,乃至肆诋訾。
恭惟陈无己,此事独兼之。
五七掩杜集,千百臻秦碑。
四海紫阳翁,归美岂其私。
所以此虚叟,取为晚节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香瓯假山序:指精美的文章或诗序。香瓯,指精美的器皿;假山,指人工堆砌的山景,这里比喻文章的构思巧妙。
- 鲥橘多骨核:比喻文章或诗歌中存在许多不必要的繁琐之处。鲥,一种鱼;橘,指橘子,都有较多的骨或核。
- 肆诋訾:任意批评,诋毁。
- 陈无己:即陈师道,北宋诗人,以诗文著称。
- 五七掩杜集:指陈师道的诗集《五七集》,能够掩盖杜甫的诗集。
- 千百臻秦碑:指陈师道的诗文达到了秦代碑文的水平。臻,达到。
- 紫阳翁:指朱熹,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 虚叟:作者方回自谦的称呼。
翻译
自汉魏以来,道统分裂为文与诗。擅长写诗的人可能拙于作文,文采高超的人可能诗才平庸。精美的文章或诗序,不妨自成一格,显得独特。文章或诗歌中如果存在许多不必要的繁琐之处,就会遭到肆意的批评和诋毁。唯有陈师道,在这方面独树一帜,他的诗集《五七集》足以掩盖杜甫的诗集,其诗文水平达到了秦代碑文的境界。四海之内,朱熹对此赞不绝口,岂是出于私心?因此,我这个虚叟,也选择他作为晚年的学习榜样。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方回对文学创作的深刻见解。他批评了文与诗分裂的现象,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追求内在的统一与和谐。通过对陈师道的赞扬,方回展现了对文学巨匠的敬仰之情,并以此自勉,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和对前辈的尊重。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