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古五首

· 方回
六经乐故亡,三礼复不完。 名数颇舛剌,或亦疑同官。 易诗书春秋,论孟庸学篇。 弥缝救破断,谁实心斯传。 始以营道翁,终之紫阳仙。 堂堂七君子,如日常在天。 有暮必有旦,岂无来者贤。 大匠一朝作,绳墨其拾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六部儒家经典。
  •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关于礼的书籍。
  • 名数:指事物的名称和数量。
  • 舛剌:错乱,不合常规。
  • 同官:同僚,同事。
  • 弥缝:修补,弥补。
  • 破断:破损断裂。
  • 营道翁:指朱熹,字元晦,号营道翁,南宋理学家。
  • 紫阳仙:指朱熹,因其晚年居于紫阳山,故称。
  • 大匠: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 绳墨: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比喻规矩或法度。
  • 拾旃:拾起,拿起。

翻译

六经中的《乐经》已经失传,三礼中的内容也未能完整保存。事物的名称和数量显得错乱,有人或许会怀疑这是同僚们的失误。《易经》、《诗经》、《尚书》、《春秋》,以及《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些篇章,都是为了弥补和修补那些破损断裂的知识,但谁又能真心实意地传承下去呢?从营道翁朱熹开始,到紫阳仙朱熹结束,这七位君子如日中天,照耀着我们。有夜晚就必然有黎明,难道就没有后来的贤者吗?技艺高超的工匠一旦开始工作,就会拿起规矩和法度,继续前行。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儒家经典传承的关切与对后继有人的期望。诗中提到六经乐故亡、三礼复不完,反映了作者对经典缺失的遗憾。通过提及易诗书春秋等经典,强调了弥缝救破断的重要性,并赞扬了朱熹等七位君子对经典的传承与发扬。最后,作者以大匠一朝作、绳墨其拾旃作结,寄寓了对未来贤者的期待,希望他们能继续遵循规矩,传承经典。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