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大热上七里滩
吾生所未见,自古恐亦无。
秋半不肯凉,赫日炎洪炉。
沸湍七里滩,触热乘畏途。
坐船汗如浆,况彼牵挽夫。
一樯合众力,至数十辈俱。
踏竿气欲绝,沙立僵且枯。
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
焉得大冰盘,沾丐及此徒。
侥倖据势位,极意求所娱。
愿回君子心,略念小人躯。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赫日:炎热的太阳。
- 沸湍:湍急的河水。
- 触热:遭受炎热。
- 牵挽夫:拉船的工人。
- 樯:船上的桅杆。
- 踏竿:踩着船桨。
- 沙立:沙地上站立。
- 僵且枯:僵硬且干枯。
- 西瓜足解渴:西瓜足以解渴。
- 割裂青瑶肤:切开西瓜,比喻西瓜的皮绿如玉。
- 沾丐:给予恩惠。
- 侥倖:侥幸。
- 势位:权势地位。
- 极意:尽情。
- 愿回:希望改变。
- 君子:有德行的人。
- 小人:普通百姓。
翻译
我一生中未曾见过,恐怕自古以来也少有。秋天已过半,天气仍不肯凉爽,炎热的太阳如同洪炉一般。湍急的七里滩河水,让人在炎热中感到畏惧。坐在船上,汗水如浆,更何况那些拉船的工人。一根桅杆需要众人的力量,多达数十人一起努力。踩着船桨,气息几乎断绝,沙地上站立的人僵硬且干枯。西瓜足以解渴,切开后,皮绿如玉。哪里能有大冰盘,让这些人得到恩惠呢?侥幸占据权势地位的人,尽情追求自己的娱乐。希望有德行的人能改变心意,稍微关心一下普通百姓的疾苦。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日酷热下七里滩的艰苦景象,通过对比拉船工人的辛劳与权势者的享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关注和对普通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如“赫日炎洪炉”、“沸湍七里滩”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结尾的呼吁更是直抒胸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诉求。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