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斋秋感二十首
木落雨淅沥,灯昏鼠窥觎。
早卧定不寐,鲁经略卷舒。
共姬一妇人,葬与嫁之初。
四十三年间,九见褒笔书。
傅母夜阙一,甘就焚如枯。
表此以愧彼,有躯不如无。
西子沼人国,改事遨五湖。
嗟嗟东昏侯,犹不失玉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淅沥(xī lì):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等。
- 窥觎(kuī yú):暗中观察,伺机而动。
- 鲁经:指《鲁春秋》,古代的一部史书。
- 卷舒:翻阅书籍的动作。
- 共姬:古代美女,此处可能指某位历史上的女性。
- 褒笔书:褒奖的文书。
- 傅母:古代贵族子弟的保姆。
- 阙一:缺失一位。
- 焚如枯:如同被焚烧的枯木。
- 西子:指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沼人国:指西施所在的越国。
- 遨五湖:指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的故事。
- 东昏侯:指南朝梁的皇帝萧宝卷,以昏庸著称。
- 玉奴:指东昏侯的宠妃潘玉儿。
翻译
秋天,树叶落下,雨声淅沥,夜晚的灯光昏暗,老鼠在暗中窥视。早早躺下却无法入睡,翻阅着《鲁春秋》。共姬,一个女子,她的葬礼和婚礼之初,四十三年间,九次见到褒奖的文书。保姆缺失一位,甘愿像被焚烧的枯木一样。以此来羞愧那些有躯体却不如无的人。西施,她影响了越国,后来与范蠡一起泛舟五湖。可叹东昏侯,他虽然昏庸,但至少没有失去宠妃潘玉儿。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引出了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与评价。诗人借用共姬、西施和东昏侯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表此以愧彼,有躯不如无”一句,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道德选择的独到见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