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君文还桐庐二首

· 方回
时违运往岂无才,老气峥嵘隘九垓。 漫仕有声徐偃国,赋归不愧子陵台。 相逢苦雨泥双屐,可及晴湖汎一杯。 忽又趁潮上桐濑,山中春笋正堪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时违运往:指时机不顺,运气不佳。
  • 老气峥嵘:形容年老而志气不衰,依然精神抖擞。
  • 隘九垓:隘(ài),狭窄;九垓,指九州之地,比喻极广大的范围。
  • 漫仕:指随意出仕,不拘泥于官职。
  • 徐偃国:古代国名,此处可能指徐偃王,以贤德著称。
  • 子陵台:指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的隐居之地,后泛指隐士的居所。
  • 苦雨泥双屐:苦雨,久雨;泥,此处作动词,使泥泞;双屐,双鞋。
  • 晴湖汎一杯:汎(fàn),同“泛”,泛舟;一杯,指饮酒。
  • 趁潮:趁着潮水。
  • 桐濑:桐庐的急流。
  • 春笋正堪煨:春笋,春天的竹笋;堪,可以;煨(wēi),用微火慢煮。

翻译

时机不顺,运气不佳,难道就没有才华吗?我虽年老,但志气依旧高昂,胸怀宽广,仿佛能包容整个九州。随意出仕,名声远扬,如同徐偃王一般;如今归隐,也不愧对子陵台的隐士风范。相逢时恰逢久雨,道路泥泞,难以行走;但愿天晴时,能一同泛舟湖上,共饮一杯。忽然又趁着潮水,前往桐庐的急流,山中的春笋正好可以慢慢煮来享用。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时运不济的感慨,以及对老而弥坚、志在四方的豪情。诗中通过对比“时违运往”与“老气峥嵘”,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同时,以“漫仕有声”和“赋归不愧”自况,既表达了对仕途的洒脱态度,又彰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自豪。末句以“春笋正堪煨”作结,寄寓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