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竹篱茅舍,本是山家景。唤起兵前倦游兴。地床深稳坐,春入蒲团,天怜我,教养疏慵野性。 雪坡孤月上,冰谷悲鸣,松竹萧萧夜初静。梦醒来,误喜收得闲身,不信有、俗物沈迷襟韵。待临水依山得生涯,要传取新规,再营幽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兵前:战乱之前。
  • 倦游:厌倦了四处游历。
  • 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圆形坐垫,常用于打坐或休息。
  • 疏慵:疏懒,懒散。
  • 野性:不受拘束的个性。
  • 雪坡:积雪的山坡。
  • 冰谷:冰冷的峡谷。
  • 萧萧:形容风声或草木摇动的声音。
  • 误喜:错误地高兴。
  • 收得闲身:获得空闲的身体,指不再忙碌。
  • 俗物:世俗的事物。
  • 沈迷:沉迷。
  • 襟韵:胸怀和气质。
  • 临水依山:靠近水边,依傍山峦。
  • 得生涯:找到生活的方向或方式。
  • 新规:新的规划或规则。
  • 再营:再次营造。
  • 幽胜:幽静而美丽的地方。

翻译

竹篱笆和茅草屋,原本就是山野人家的风景。这景象唤起了战乱前我厌倦四处游历的心情。坐在深稳的地床上,春天温暖地渗透进蒲团,上天怜悯我,让我保持这疏懒不受拘束的个性。

孤月照亮了积雪的山坡,冰冷的峡谷中传来悲鸣,松竹在夜初静时发出萧萧声。梦醒后,我错误地高兴以为自己获得了空闲的身体,不相信还有世俗的事物能让我沉迷。

我期待着靠近水边,依傍山峦找到生活的方向,要传达新的规划,再次营造一个幽静而美丽的地方。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山野隐居的宁静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前平静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竹篱茅舍”、“春入蒲团”等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了山家的恬淡与宁静。通过对“雪坡孤月”、“冰谷悲鸣”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深远。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希望能在山水间找到新的生活方向,营造一个更加幽静美丽的居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感。

蔡松年

金真定人,字伯坚,号萧闲老人。父蔡靖,宋宣和末守燕山,降金。松年初为元帅府令史,后随军攻宋。熙宗时,为都元帅宗弼总军中六部事。海陵王时,擢迁户部尚书。海陵迁中都,徙榷货务以实都城,复钞引法,皆自松年启之。官至右丞相,封卫国公。文词清丽,尤工乐府,与吴激齐名,时号吴、蔡体。有《明秀集》。 ► 1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