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池阳偕通守周南翁燕表侄陈和卿家席上赠歌者

· 杨载
故人相见话绸缪,三日江干系客舟。 高燕未阑明月上,艳歌初转彩云留。 光摇崖蜡宁知夜,字写边鸿已报秋。 底事尊前能尽醉,为伊肯展翠眉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绸缪(chóu móu):缠绵,指情意深厚。
  • 江干:江边。
  • 高燕:高雅的宴会。
  • 未阑:未尽,未完。
  • 崖蜡:山崖上的蜡烛,这里指月光。
  • 边鸿:边疆的鸿雁,常用来象征消息或远方的思念。
  • 底事:何事,什么事。
  • 尊前:酒杯前,指在宴会上。
  • 翠眉:指美女的眉毛,这里代指美女。

翻译

与故人重逢,情意缠绵,三日间客船系在江边。高雅的宴会还未结束,明月已升起,艳丽的歌声让彩云似乎停留。月光照耀,不知夜已深,边疆的鸿雁传来消息,秋天已至。宴会上为何能尽情醉酒,只因你舒展了那翠眉,带走了忧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与故人重逢的温馨场景,通过细腻的意象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宴会上的欢乐氛围。诗中“绸缪”、“高燕”、“彩云留”等词语,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与美好,而“崖蜡”、“边鸿”则巧妙地引入了夜晚的宁静和秋天的到来,增添了诗意。结尾的“翠眉愁”更是以美女的眉头舒展,象征了忧愁的消散,表达了宴会带来的愉悦和释放。

杨载

杨载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杨载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丧父,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岁。载以文名,自成一家,诗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杨仲弘诗》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