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洲山长刘公辅二首
昭代文明治,先儒理化行。
九畴皇极建,万象泰阶平。
一德乾坤正,诸经日月明。
桂宫纷佩玦,璧水集簪缨。
丹穴生灵凤,沧溟出大鲸。
岷峨山郁嵂,苕霅水澄泓。
两地气钟秀,百年人间生。
宣尼垂笔削,文节阐家声。
孝友心无忝,忠贞石可铭。
力言扶正学,格论见深诚。
之子诸孙行,为儒命世英。
棘闱初战艺,薇省即扬名。
虎榜斯高揭,龙门忽下倾。
褐衣虽见锡,黄卷愈研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昭代: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 九畴:古代九种治理天下的大法。
- 皇极:指帝王统治的至高无上的法则。
- 泰阶:古代星名,比喻国家安定。
- 桂宫:指皇宫。
- 佩玦:古代的一种玉佩,此处指宫廷中的装饰。
- 璧水:指清澈的水,比喻学府。
- 簪缨:古代官员的冠饰,代指官员。
- 丹穴:传说中凤凰的栖息地。
- 灵凤:凤凰的美称。
- 沧溟:大海。
- 大鲸:比喻有才能的人。
- 岷峨:岷山和峨眉山的合称,泛指四川的山。
- 郁嵂:形容山势高峻。
- 苕霅:水名,在今浙江省。
- 澄泓:形容水清澈。
- 钟秀:聚集了天地间的灵秀之气。
- 宣尼:指孔子。
- 笔削:指修改文字,此处指孔子的著作。
- 文节:指文采和节操。
- 孝友:孝顺和友爱。
- 无忝:无愧。
- 忠贞:忠诚坚定。
- 石可铭:可以刻在石头上,永垂不朽。
- 正学:指儒家正统的学问。
- 格论:深刻的言论。
- 之子:这个人。
- 诸孙行:指家族中的后代。
- 命世英:指有卓越才能的人。
- 棘闱:科举考试的考场。
- 战艺:指考试。
- 薇省:指中央政府。
- 虎榜:科举考试的榜单。
- 高揭:高高挂起。
- 龙门:比喻科举考试。
- 下倾:指考试失败。
- 褐衣:粗布衣服,指平民。
- 见锡:被赐予。
- 黄卷:指书籍。
- 研精:深入研究。
翻译
在这个政治清明的时代,先儒的理化教育得以广泛推行。九种治理天下的大法已经确立,国家如同泰阶星一样安定。帝王的至高法则与天地同德,诸经如同日月一样明亮。皇宫中装饰华丽,学府里聚集了许多官员。凤凰从丹穴中诞生,大鲸在沧海中出现。岷山和峨眉山高耸入云,苕霅水清澈见底。这两个地方聚集了天地间的灵秀之气,百年间诞生了无数人才。孔子留下了他的著作,文采和节操阐扬了家族声誉。孝顺和友爱无愧于心,忠诚和坚定可以刻在石头上永垂不朽。他努力扶持正统的儒家学问,深刻的言论展现了他的深诚。这个人是家族中的后代,是有卓越才能的儒者。在科举考试的考场初次展示才华,在中央政府即刻扬名。科举考试的榜单高高挂起,但考试却突然失败。虽然穿着平民的粗布衣服,但被赐予了荣誉,对书籍的研究更加深入。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政治清明时代的文化繁荣和人才辈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景象。诗中“九畴皇极建,万象泰阶平”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完善和安定,而“桂宫纷佩玦,璧水集簪缨”则描绘了文化精英的聚集。通过对“宣尼垂笔削,文节阐家声”等句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儒家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推崇。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