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

水浊不见石,云深欲无山。利欲酷似之,翳彼方寸间。 年来名利嗟已矣,如云过山石沈水底。不似庄生形槁木,心死灰,又不如瞿昙氏,面壁九年身不起。 物来自解鉴妍丑,事至常思见非是。始知至静可观动,是非妍丑皆从彼。 静中有乐我素谙,字我静能斯不愧。春花灿烂秋叶零,岁月奔驰老将至。 静能静能可若何,归全须究曾参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ì):遮蔽。
  • 方寸:指心。
  • (jiē):叹息。
  • 庄生:指庄子,道家代表人物。
  • 形槁木:形容人形体枯槁如木。
  • 心死灰:心如死灰,形容心境极度消沉。
  • 瞿昙氏:指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
  • 面壁九年:佛教传说中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以悟道。
  • 至静:极其静止的状态。
  • 观动:观察事物的动态。
  • 归全:归于完整,达到圆满。
  • 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翻译

水浑浊时看不见石头,云深时山也仿佛消失。利欲之心与此相似,遮蔽了内心的清明。 近年来我已叹息名利的虚无,就像云飘过山,石头沉入水底。我不如庄子那样形体枯槁,心如死灰,也不如佛陀那样面壁九年,身体不动。 事物来临时我能分辨美丑,事情发生时我常思考是非。我才知道在极静的状态下可以观察动态,是非美丑都源于此。 我素来熟悉静中的乐趣,我静能无愧于此。春花灿烂,秋叶凋零,岁月奔驰,老之将至。 静能,静能又如何,归于完整需要探究曾参的教诲。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比喻和对比,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名利虚无的感慨和对内心静谧的追求。诗中,“水浊不见石,云深欲无山”形象地描绘了名利遮蔽心智的状态,而“利欲酷似之,翳彼方寸间”则进一步点明了这种状态的本质。作者通过对庄子、佛陀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最后,通过对“至静”与“观动”的思考,以及对“归全”的探究,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岑安卿

岑安卿

元馀姚人,字静能。号栲栳山人。尝作三哀诗吊宋遗民之在里中者。沦落不偶。有《栲栳山人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