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祭酒虞伯生先生壁间韵

· 李裕
八月一日滦河滨,西风白草长如人。 城乌未栖角未起,落日砧杵连比邻。 砧声砧声一何急,露寒孀妇抱衣泣。 行人独向明月中,望断星河夜深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和诗。
  • 祭酒:古代官名,这里指虞伯生。
  • :指诗歌的韵脚。
  • 滦河: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
  • :岸边。
  • 西风:秋风。
  • 白草:枯萎的草。
  • 长如人:形容草长得很高。
  • 城乌:城中的乌鸦。
  • :号角。
  • 砧杵:捣衣的工具,砧为垫石,杵为棒。
  • 连比邻:声音连续不断,邻近的砧声也相连。
  • 孀妇:寡妇。
  • 抱衣泣:抱着衣服哭泣。
  • 行人:旅人。
  • 星河:银河。

翻译

八月的第一天,我在滦河的岸边,秋风吹过,枯萎的草长得和人一样高。城中的乌鸦还未归巢,号角也未吹响,夕阳下,捣衣声在邻近的地方接连不断。砧声为何如此急促?露水寒冷,寡妇抱着衣服哭泣。旅人在明亮的月光下独自望向银河,直到深夜,星河依旧清晰可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的景象,通过“西风白草”、“落日砧杵”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凄凉和孤寂的氛围。诗中的“孀妇抱衣泣”和“行人独向明月中”分别描绘了寡妇的哀伤和旅人的孤独,两者相互映衬,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孤独和无常的深刻感悟。

李裕

元婺州东阳人,字公饶。文宗至顺元年进士。少从许谦学,撰《至治圣德颂》。英宗召见,令宿卫禁中。文宗时授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陈州事,有惠政。改道州路总管府推官,时裕已卒一月。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