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儿童齐唱民安作,问底事、来何暮。酷似当年廉叔度。春风千里,□□□□,绿到棠阴处。 玉壶清贮金茎露。翻向人间作霖雨。今日东瓯成乐土。清都虎豹,借恂无计,衮职须君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底事:何事,什么事。
  • 廉叔度:古代贤人,此处指贤能的官员。
  • 棠阴:棠树的阴影,比喻贤人的遗爱或德政。
  • 玉壶:比喻高洁。
  • 金茎露:指仙露,比喻珍贵。
  • 霖雨:连绵大雨,比喻恩泽。
  • 东瓯:地名,指今浙江温州一带。
  • 清都:指天帝的宫阙,比喻朝廷。
  • 虎豹:比喻凶恶的势力。
  • 借恂:借用,此处指利用。
  • 衮职:指帝王的职责。

翻译

孩子们齐声歌唱着民安乐业的景象,询问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来得这么晚。这情景酷似古代贤人廉叔度治理下的盛世。春风吹拂千里,绿意盎然,一直延伸到贤人留下的德政之地。 玉壶中珍藏着如金茎上的露水般珍贵的清液,这些清液被洒向人间,化作滋润大地的甘霖。如今东瓯已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乐土。在朝廷中,凶恶的势力无法利用,帝王的职责需要有贤能的人来补充。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儿童的歌唱和春风绿意的描绘,展现了民安乐业的盛世景象,并以此赞美了贤能官员的德政。诗中“玉壶清贮金茎露”与“翻向人间作霖雨”形成对比,表达了将珍贵之物用于造福百姓的愿望。结尾处对朝廷中贤能的期盼,体现了对国家治理的美好愿景。

李孝光

李孝光

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隐居雁荡山五峰下,从学者众。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七年,进《孝经图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辞职南归,途中病逝同州(陕西大荔),享年六十六岁。与杨维桢并称“杨李”。笃志复古,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道。著有《五峰集》十一卷。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