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野:广阔的原野。
- 荒寒:荒凉寒冷。
- 夕阴:傍晚的阴云。
- 幽咽:形容声音低沉、断断续续。
- 清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
- 虚庭:空旷的庭院。
- 宿露:夜晚的露水。
- 苍苔:青苔。
- 远道:遥远的道路。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乱。
- 三月信:指长时间的音信。
- 百年心:长久的志向或愿望。
- 西城月:西边城池上的月亮。
- 愁边:忧愁的边缘。
- 苦吟:沉思吟咏,这里指深沉的思索或感慨。
翻译
在广阔荒凉的原野上,傍晚的阴云升起,残余的蝉鸣声低沉而断断续续,伴随着杂乱的捣衣声。空旷的庭院中,夜晚的露水使得青苔滑腻,远方的道路上,秋风中的黄叶堆积得越来越深。战乱使得长时间的音信断绝,田园生活也辜负了长久的志向。最是多情的,是那西边城池上的月亮,时常照耀在忧愁的边缘,伴随着深沉的思索和感慨。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荒凉秋日的景象,通过“大野荒寒”、“残蝉幽咽”等意象,传达出深沉的忧愁和孤独感。诗中“烽火未收三月信,田园空负百年心”表达了战乱带来的隔绝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西城月”则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照耀着他的苦吟与思索。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代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李延兴
元末明初北平人,字继本。李士赡子,少以诗名。顺帝至正十七年进士,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元末兵乱,隐居不仕。河朔学者多从之,以师道尊于北方。入明,曾出典涞水、永清县学。有《一山文集》。
► 2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