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莲花漏送宗正多尔济巴勒公惟中赴淮东监宪任

漏壶皆古制,此制独精奇。 昔自远公创,今传燕地规。 范金筒有量,剡木箭相宜。 翠盖旁承注,芳心递转移。 潜机分昼夜,浮刻定干支。 颇忆仙人掌,还疑太华池。 警更严国典,嘑旦肃官仪。 淮甸谯楼丽,韩铭款识垂。 绣衣朝发令,编户业趋时。 祇恐徵书促,听筹觐玉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赋得:古代文人聚会时,以某一主题作诗,称为“赋得”。
  • 莲花漏: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形似莲花,故名。
  • 宗正多尔济巴勒公惟中:人名,宗正为官职名,多尔济巴勒为蒙古语,意为“有福的”,公为爵位,惟中为人名。
  • 淮东监宪:官职名,负责淮东地区的监察工作。
  • 范金:用金属铸造的模具。
  • 剡木:削尖的木头。
  • 翠盖:翠绿色的盖子,此处指莲花漏的盖子。
  • 芳心:此处比喻莲花漏的内部机制。
  • 潜机:隐藏的机械装置。
  • 浮刻:浮动的刻度。
  • 干支:中国古代的计时系统,由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
  • 仙人掌:此处比喻莲花漏的形状。
  • 太华池:传说中的仙境,此处比喻莲花漏的精美。
  • 警更:夜间报时的更声。
  • 国典:国家的典礼。
  • 嘑旦:早晨的鸡鸣声。
  • 官仪:官员的仪式。
  • 淮甸:淮河流域。
  • 谯楼:城楼。
  • 韩铭:可能指刻在莲花漏上的铭文。
  • 款识:铭文。
  • 绣衣:官员的服饰。
  • 编户:编入户籍的平民。
  • 祇恐:只怕。
  • 徵书:征召的文书。
  • 听筹:听取计时的声音。
  • 玉墀:宫殿前的石阶。

翻译

这首诗赞美了一种古老的计时器——莲花漏,它独特而精巧。这种漏壶最初由远公创造,现在在燕地广泛流传。它由金属模具制成,木箭与之相配,翠绿色的盖子下,内部机制精妙地转移。隐藏的机械装置能分辨昼夜,浮动的刻度能确定干支。它既像仙人掌一样独特,又像太华池一样精美。它的报时声严格遵守国家典礼,早晨的鸡鸣声肃穆地宣告官员的仪式。在淮河流域的城楼上,莲花漏的铭文流传千古。官员穿着华丽的服饰,发号施令,而平民则按时劳作。只怕征召的文书很快就会到来,届时将听取计时的声音,站在宫殿前的石阶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莲花漏的描绘,展现了其精巧的工艺和重要的计时功能。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将莲花漏比作仙人掌和太华池,既表现了其形状之美,又暗示了其计时之精准。同时,诗人通过对莲花漏在官场和民间的应用描写,强调了它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是对古代科技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周伯琦

元饶州人,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周应极子。幼入国学为上舍生,以荫补南海簿,三转为翰林修撰,顺帝至正中累迁参知政事,招谕平江张士诚,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十余年。士诚灭,乃归,寻卒。仪观温雅,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有《说文字原》、《六书正讹》等。 ► 2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