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丞张文忠公希孟谏罢灯山奏稿后

· 乃贤
才闻御史戮中台,又见灯山奏疏来。 自信茅焦无死罪,独知苏轼是英材。 九门争看捐躯谏,百辟惊传拜赐回。 千古救荒遗爱在,祠门犹向曲江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
  • 戮中台:指御史在中央政府中被处死。
  • 灯山奏疏:指关于灯山(可能指某种盛大的灯会或庆典)的奏章。
  • 茅焦:人名,此处可能指某位敢于直言的官员。
  • 独知:只有我知道。
  • 英材:杰出的人才。
  • 九门:指皇城的九个门,泛指皇城。
  • 捐躯谏:为了进谏而牺牲生命。
  • 百辟:指百官。
  • 拜赐回:指官员们接受皇帝的赏赐后返回。
  • 救荒遗爱:指在灾荒时期留下的仁爱之举。
  • 曲江:地名,此处可能指祠堂所在的地方。

翻译

刚听说御史在中央政府中被处死,又见到了关于灯山的奏章。 我相信茅焦没有死罪,只有我知道苏轼是杰出的人才。 九门之内的人们争相观看为了进谏而牺牲的场景,百官们惊传着接受皇帝赏赐后返回的消息。 千古以来,在灾荒时期留下的仁爱之举依然被人们铭记,祠堂的门仍然向着曲江敞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御史被处死和灯山奏疏的事件,展现了诗人对直言进谏者的敬佩和对苏轼才华的认可。诗中“九门争看捐躯谏”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勇敢进谏者的关注和敬仰。结尾的“千古救荒遗爱在,祠门犹向曲江开”则表达了对历史中仁爱之举的怀念和对正义的坚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正义和才华的赞美。

乃贤

元南阳人,字易之,葛逻禄氏。不喜禄仕,能文,长于歌诗。时浙人韩与玉能书,王子充善古文,人目为江南三绝。顺帝至正间,以荐为翰林编修。有《金台集》、《海云清啸集》。 ► 2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