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陆振之见赠韵

我怀陶元亮,早弃彭泽令。 宁甘柴桑饿,不受宋人聘。 晚诗题甲子,绕著义熙正。 得书晋徵士,千载论始定。 吾宗佳公子,世禄让千乘。 高眠九思斋,清节故可敬。 寄来停云篇,词与意俱胜。 耿耿好贤心,颇似缁衣郑。 居家未得閒,歉岁讲荒政。 良苗困螟螣,凶暴过枭獍。 闾里不聊生,一发寄微命。 闭阁忧攒眉,怀哉我同姓。 惜无勋业志,不必频看镜。 吾衰畏残暑,一雨秋意盛。 拿舟溯流归,帆饱风力劲。 田芜且莫问,但恨荒菊径。 明月近中秋,云扫天宇净。 素蛾惜皓发,把酒呼不应。 何当共携手,尽此南楼兴。 效颦辄捧心,拙句酬佳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陶元亮:即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字元亮,后改名潜。
  • 彭泽令: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 柴桑饿:指陶渊明归隐后生活贫困,但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愿出仕。
  • 宋人聘:指南朝宋朝廷的征召。
  • 甲子: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甲子为六十年一轮回的开始,此处指陶渊明晚年诗作。
  • 义熙:东晋安帝的年号,此处指陶渊明晚年诗作中对东晋的怀念。
  • 徵士:指被朝廷征召的士人。
  • 千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指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此处指世家大族。
  • 九思斋:可能指陆振之的书斋名,九思意为深思熟虑。
  • 停云篇:可能指陆振之赠给作者的诗文。
  • 缁衣郑:指郑国的贤士,缁衣为黑色衣服,古代士人常穿。
  • 歉岁:指收成不好的年份。
  • 荒政:指处理灾荒的政策。
  • 螟螣:指害虫。
  • 枭獍:指凶猛的鸟兽,比喻凶暴的人。
  • 攒眉:皱眉。
  • 同姓:指同宗族的人。
  • 残暑:指夏末的余热。
  • 素蛾:指月亮。
  • 皓发:指白发。
  • 效颦:模仿皱眉,比喻拙劣的模仿。

翻译

我怀念陶渊明,他早早地放弃了彭泽县令的职位。宁愿在柴桑忍受饥饿,也不接受宋朝的征召。晚年所作的诗题记着甲子年,始终围绕着对东晋义熙年间的怀念。收到他的诗作,千年以来的评价才得以确定。我宗族中的佳公子,世代享有千乘之国的封禄,却选择在九思斋中高卧,其清高的节操令人敬佩。他寄来的《停云篇》,词意俱佳。他那耿耿于怀的好贤之心,颇似穿着缁衣的郑国贤士。在家中未能得到闲暇,歉收之年还要讲授荒政。良田被螟螣所困,凶暴之徒比枭獍还要残忍。乡里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一线生机寄托在微小的生命上。闭门忧愁得皱起眉头,怀念我的同姓兄弟。可惜没有建立勋业的志向,不必频繁地照镜子。我已衰老,畏惧夏末的余热,一场雨带来了秋天的气息。划船逆流而上归家,帆被风力吹得鼓鼓的。田地荒芜暂且不论,只遗憾荒废的菊径。明月接近中秋,云彩扫净了天空。月亮怜惜我的白发,举杯呼唤却不应。何不携手同行,尽情享受南楼的兴致。拙劣地模仿皱眉,以此拙句回应佳作。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陶渊明高洁品格的敬仰,以及对同宗佳公子清高节操的赞赏。诗中通过对比陶渊明的归隐与宋人的征召,强调了坚守节操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秋雨、明月,增添了诗作的意境美。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陆文圭

宋元间常州江阴人,字子方。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度宗咸淳初,中《春秋》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时,再中乡举。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聘,以老疾辞。有《墙东类稿》。 ► 6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