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箫为张以道散人赋

冶师百鍊昆吾刀,范出铮铮七窍箫。 把弄岂侔龙跃琯,奏成好列凤仪韶。 清风赤壁三千顷,明月扬州廿四桥。 海上散人携作伴,较渠思致我犹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冶师:冶炼金属的工匠。
  • 百鍊:多次冶炼,使金属更加纯净。
  • 昆吾刀:古代传说中的宝刀,这里指精炼的金属。
  • 范出:铸造出来。
  • 铮铮:形容金属声音清脆响亮。
  • 七窍箫:指箫的制作精细,有七个孔。
  • :等同,相比。
  • 龙跃琯:形容箫声如龙跃般雄壮。
  • 凤仪韶:指美妙的音乐,如同凤凰的仪态和韶乐。
  • 清风赤壁:指赤壁之战的场景,这里用以形容箫声的悠扬。
  • 扬州廿四桥:指扬州的二十四桥,这里用以形容箫声的婉转。
  • 散人:指闲散无官职的人。
  • 较渠:比较他。
  • 思致:思想和情趣。

翻译

冶炼师用百炼的昆吾刀,铸造出了一支声音清脆响亮的七孔箫。这箫声岂能与龙跃般的琯声相比,但它奏出的音乐却如同凤凰的仪态和美妙的韶乐。箫声在赤壁的清风中飘扬,覆盖了三千顷的水面;在扬州的月光下,回荡在二十四桥之间。海上散人携带着这支箫作为伴侣,比较他的思想和情趣,我觉得我还更胜一筹。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一支由精炼金属制成的箫,通过对比和比喻,展现了箫声的悠扬与美妙。诗中“清风赤壁”和“明月扬州”的描绘,不仅增添了诗意,也体现了箫声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境。结尾处通过“散人”与“我”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箫声的喜爱以及对自己情趣的自信。

陶宗仪

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字九成,号南村。元末应试不中。于学问无所不窥。元末避兵,侨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号。累辞辟举,入明,有司聘为教官。永乐初卒,年八十余。辑有《说郛》、《书史会要》,著《南村诗集》、《辍耕录》。 ► 4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