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庸开平书事次韵四首

· 袁桷
的的新愁涨碧波,可堪跋马上危坡。 明知风伯秋当路,更候天孙夜渡河。 沙碛共传歌《敕勒》,阴山那复见延陀。 周廷王会须椽笔,惭愧陈人奈老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伯庸: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 开平: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作诗。
  • 跋马:骑马翻越。
  • 危坡:陡峭的山坡。
  • 风伯:神话中的风神。
  • 天孙:神话中的织女,又称天孙。
  • 沙碛:沙漠。
  • 《敕勒》:古代北方民族的民歌。
  • 阴山:山脉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 延陀:古代北方民族,此处可能指其遗迹或影响。
  • 周廷:指周朝的朝廷。
  • 王会:指周朝的诸侯朝见天子的盛会。
  • 椽笔:大笔,比喻重要的记录或书写。
  • 陈人:指诗人自己,陈旧之人,意指自己已老。

翻译

碧波中涌动着点点新愁,我怎能忍受骑马攀登那陡峭的山坡。 明知风神在秋天掌管道路,我更等待织女在夜晚渡过银河。 沙漠中传唱着《敕勒歌》,阴山之下再也见不到延陀的踪影。 周朝的朝廷需要重要的大笔记录,我这个陈旧之人却惭愧地感到老去无用。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深情与无奈。诗中,“的的新愁涨碧波”一句,以碧波喻愁,形象生动。后文通过对风伯、天孙等神话元素的引用,增添了诗意与神秘感。末句“惭愧陈人奈老何”,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自己老去的无奈与惭愧,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哀愁和对往昔的怀念。

袁桷

元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